• <nav id="4cemw"><acronym id="4cemw"></acronym></nav>
  • <acronym id="4cemw"><cite id="4cemw"></cite></acronym>
    無量壽經

    無量壽經原文,無量壽經白話文

    黃念祖居士《無量壽經講座》17集

    admin    2020-02-27    1939

      現在慈氏在兜率天內院,稱為補處。在兜率天的四千年之后到人間成佛(兜率天的四千年是地球的五十七億六百萬年),福德最勝,那時人的壽命很長,福德很好,不像釋迦牟尼佛這樣。三會龍華,度生的事業就圓滿了。有人說咱們現在不成功不要緊,現在修過佛的人,等彌勒菩薩來,龍華會上都把大家度脫。但是你要等五十七億六百萬年,這一段時間你要輪回六道,天堂地獄去轉,那就是不知道要經過多少生死了。


      這三位大士作為法會的上首,因為這三位跟凈土的緣特別深。首先普賢菩薩,十大愿王導歸極樂。《普賢行愿品》里頭說:發了十大愿的人,“是人臨命終時,最后剎那,一切諸根悉皆散壞,一切親屬悉皆遠離,一切威勢悉皆退失,輔相大臣、宮殿內外、象馬車乘、珍寶伏藏,如是一切無復相隨。唯此愿王不相舍離。于一切時引導其前,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。到已,即見阿彌陀佛。”一個人到了臨命終時,自己的六根都敗壞無用,自己的名望、威權、勢力、學問全等于零;所有的財寶、產業、心愛的珍品、可靠的親信,沒有一樣再能伴隨自己;當此之時,唯有自身的愿王不舍離自己,在一切時中引導自己往生極樂,面見彌陀。一部《華嚴》最后歸到〈行愿品〉,〈行愿品〉導引我們發愿往生極樂,這就是一代圣教的指歸。普賢大士又說:“愿我臨欲命終時,盡除一切諸障礙,面見彼佛阿彌陀,即得往生安樂剎。我既往生彼國已,現前成就此大愿,一切圓滿盡無余,利樂一切眾生界。”這就是法王長子普賢大士求生凈土的發愿文。大智慧文殊是諸佛之師,也發了同樣的愿,普賢菩薩愿文是七言,他的愿文是五言。《文殊發愿經》說:“愿我命終時,滅除諸障礙,面見阿彌陀,往生安樂剎。生彼佛國已,成滿諸大愿,阿彌陀如來,現前授我記。”兩位大士都發大愿求生極樂。所以這兩位菩薩在會中列為上首,普讓大家崇仰文殊的大智、普賢的大行;要信大智、入大行。見賢思齊,學習先圣,我們也要導引眾生同歸極樂。


      彌勒大士在《大寶積經》問佛:“若有眾生發十種心,隨一一心,專念向于阿彌陀佛,是人命終當往生彼佛世界。世尊,何等名為發十種心。由是心故,當得往生彼佛世界?”這就是彌勒大士請佛開示念佛往生法門。而且本經的后半部,佛就把這個經囑咐給彌勒菩薩,并說這個經是一切諸佛所贊嘆的廣大微妙法門,付囑彌勒:“汝等作大守護,為諸有情長夜利益……當令是法久住不滅。”守是守護,護是護持,所以守護亦即保護與護持的意思。現在上面加一個“大”字,這就超越常情,更有殊勝的涵義。簡單說這個大字有四義:⑴法大。這是世尊唯說,普令眾生得度之法。⑵益大。普被三根,究竟方便,橫出三界,直證不退。⑶愿大。所以弘贊凈土之一言一行都會歸彌陀愿海。⑷智大。于此法門信受弘揚,實因希有智慧。所以彌勒接受世尊的囑咐,他必然在龍華會上演說本經,并且盡未來際常說本經。


      “賢劫”,就是現在我們所在的時劫。咱們這一劫中,這個世界有一千尊佛相繼出世,這是非常希有的殊勝情況,所以叫做賢劫。有的劫里一尊佛也沒有。根據《佛祖統計》,第一尊佛叫作拘留孫佛,第二尊叫做拘那含牟尼佛,第三尊迦葉佛,第四尊釋迦牟尼佛,以后還有九百九十六尊佛。但是這一尊佛到下一尊佛之間,間隔的時間很長,例如剛才說世尊與彌勒之間是五十七億六百萬年,時間很長。可見世界上有佛的時候少,沒有佛的時候長啊!所以我們不要錯過,當前這個最寶貴的機會。


      “及賢劫中一切菩薩,皆來集會”。賢劫中未來有九百九十六佛,現在還都是菩薩,他當然包括在“皆來集會”的一切菩薩里面,并且還包括此外的一切菩薩。賢劫未來諸佛全部蒞會聽法,也都和彌勒一樣同受世尊大悲慈父衷心的囑托,弘揚護持如來無上心寶——凈土法門,永為眾生照破長夜黑暗的明燈。普令離苦得樂,契入本有的寂光真凈(常寂光土強名為法身佛的國土)。


      上一品六成就。一萬二千比丘超越別的經典,這個同于《法華》;普賢最為上首,同于《華嚴》。所以表示本經跟圓教最高的兩部經,《法華》、《華嚴》是同等的。


      德遵普賢第二


      本品是第一品的繼續,是通序中“眾成就”的補充。不但是補充數量,更重要的是會眾崇高無比的功德,所以都是“德遵普賢”。無邊的圣眾完全都是尊重修持普賢大士的德行。普賢之德說不能盡,他是華嚴的長子。在華嚴會上,佛是法王,聽法的人之中,普賢為長子,長子就是法王繼承人。普賢無量無邊功德的心中之心、要中之要,就是普賢菩薩殊勝的十大愿王導歸極樂。這是《華嚴》大經的指歸。《華嚴》是經中之王、經中之海,那是共遵。現在來會圣眾都是遵修普賢之德,當然都是遵修“十大愿王導歸極樂”。


      又賢護等十六正士,所謂善思惟菩薩、慧辯才菩薩、觀無住菩薩、神通華菩薩、光英菩薩、寶幢菩薩、智上菩薩、寂根菩薩、信慧菩薩、愿慧菩薩、香象菩薩、寶英菩薩、中住菩薩、制行菩薩、解脫菩薩,而為上首。


      這一品首先補充了賢護等十六正士。“正士”的涵義,根據日本的《甄解》:“‘正’謂正道,‘士’謂士夫。在家之稱。此等大士,外現凡形(外現跟凡夫一樣)。內深達正道故,居家名為正士。”正士跟大士都是同等的,但正士是在家菩薩。日《會疏》說:“十六正士者,《文殊師利嚴凈經》言:‘菩薩八萬四千及十六正士’。則明知正士之名,云居家菩薩。”他就比《甄解》講的更清楚,所以正士是在家菩薩。至于“十六”,密宗用十六來表示圓滿無盡。在《出生義》里頭講,有恒河塵海的數量,把其中標舉十六位,那么塵沙的數也不出這十六位了,所以十六正士就表示無量無邊的正士。


      “賢護”正士,梵名“跋陀和”翻成賢護、賢守、賢首和善守。這些名號經論中常見。《思益經》說眾生只要聽到他這個名字,就必定要得三菩提——自覺、覺他、覺行圓滿。名號有如此的功德,所以叫做善守。聞名就得功德,正是善于守護眾生,所以稱為善守、稱為賢護。《大方等大集賢護經》以賢護為名。當然居士是俗人,有的人就很輕視居士,也是自生分別。佛在世的時候,維摩詰居士就是金粟如來的化現,諸大菩薩都不敢去問話,只有文殊說我勉強去試一試。像賢護居士就是出生在人間,是這么殊勝的大菩薩。在《賢護經》里頭說:“王舍大城有優婆塞(這是居士),名曰賢護,為眾上首(在大眾中的上首)。”《大寶積經》有〈賢護長者會〉,佛說賢護長者種種快樂的事:“其受于快樂果報,雖復忉利帝釋天王猶不能及,況復人間。”說他雖然現在人間,所享受的福報不但人間不能比,就是忉利天王帝釋都比不上。《名義集》里說:“跋陀婆羅,翻為賢護。自護賢德,復護眾生故。或云賢首。以位居等覺,為眾賢之首故。”“跋陀婆羅”,這是原來的名字。翻譯為賢護,不但自己護持自己的賢德,并且也護眾生,所以名為賢護。又稱為賢首,因為位居等覺,是一位等覺菩薩,是賢中之首。賢護正士雖示現為王舍城中父母所生的人,只是一個普通的人身,但他實證是一位等覺菩薩,已超十地,再進一步就是妙覺了(只有最后一分生相無明沒破),就與佛相等了,為眾賢之首。賢護正士示現為生在王舍城的一個普通人,但已是證到了等覺的在家菩薩。這是維摩詰之外又一個極殊勝的在家人。聽到他的名字,就必定可得自覺、覺他、覺行圓滿三種菩提。這一史實十分重要。還有《般舟三昧經》說跋陀和菩薩,就是賢護菩薩,是念佛三昧的發起人,這就和凈宗更有因緣了。他親見了阿彌陀佛,所以他為眾上首,參加法會幫助釋迦牟尼佛來宣揚念佛三昧的無上法門。念佛三昧是一切三昧中之王、一切三昧中之寶,所以稱為“寶王三昧”。


      “善思維菩薩”等。《四童子經》說善思維、慧辯才、觀無住、神通華,是他方世界菩薩應化托生印度,成為在家菩薩。《佛地經》說光英、智上、寂根、愿慧,《月燈三昧經》說香象,二經共指五位正士是他方世界的大菩薩,來到這個世界聽受《無量壽經》,助佛弘化。從賢護到香象共十人都有經典作為根據,其余尚有六人未經經典提到,但古德說其余六人也都是他方大成就的菩薩化現,現在家身來到此界聽經與助佛弘化。


      本經超出常情,特別標出十六正士在家菩薩作為大眾上首,這就表示凈土法門特別適合于在家人修持。因這個法門契合于當前及將來的社會情況。科學越發達,物質世界的發展越快,彼此間的競爭越殘酷,要搶時間就越忙。越現代化,每個人所掌握的科技知識就越多,生活的節奏也越緊張。你還像上古之士遠入深山去修行,一切事情都不過問(現在出家人還都要問問事),而只是自修,恐怕時代不允許了。所以一定有很多人不能出家,保留在家身分來為社會服務,并且還要繼續修持,那么這種修持就以凈土宗最合適。清末沈善登居士作了一部《報恩論》,贊嘆《無量壽經》和凈土法門,他說凈土法門妙在“不離佛法而行世法,不廢世法而證佛法”,所以當前就很契機。現在國家與社會要提倡都去出家也不行,所以必定要有很多在家人辛勤獻身于種種崗位把事情辦好,這就只有凈土法門可在行世法的時候不必離開佛法,不須入山,不須閉關,不但上班能修,連上火線時也能修。只要所發是利他的心,所念的只須六個字、甚至四個字的一句佛號,就是凈宗無上修持。每日十念,再忙的人也十分從容。所以不離佛法,把保衛國家、福民利眾的大事都辦了。只要是真純的這樣做去,你何必廢除應行的世法,同樣能契證佛法。現在國外已經把《無量壽經》做成了錄音帶,我在美國的時候,他們開著車就放,都可以聽的是佛法。凈空法師那時正在新加坡講《無量壽經》,法會很盛,印度各處的法師都來聽,外道也來聽,聽了之后他們很踴躍歡喜,要皈依正法。他們聽到有(念老講《大經解》)這個錄音帶,馬上發愿要復制一千份,當時已經登記出去七百份了。種種的都在弘揚,你在廚房里做事,開車都可以聽經、念佛。這一句佛,什么時候都可以念。那黃打鐵就是在打鐵的時候成功了。他這拉風箱,拉過去“南無阿彌陀佛”,拉回來“南無阿彌陀佛”,打鐵“南無阿彌陀佛”,一錘子一下,不離開佛法就行了世法,它簡單。要念《楞嚴咒》恐怕就不行了,那要很長的時間,中間不能打岔。這就六個字,任何一個時間里頭,抓著一個縫,就念了一句、念了兩句,不離開佛法可以行世法,它無礙;而且不要廢除世法就可以證到佛法。所以這是凈土法門特殊之處,特別適合于在家人。因此《甄解》說十六正士列為上首,乃是“彰此法不以出家發心為本”,此說很有見地。


      “而為上首”。普賢、文殊是來參加釋迦牟尼佛法會中一切圣眾的上首,是全體聽經人的上首;彌勒菩薩是賢劫一切菩薩的上首;賢護等十六正士是會中一切在家菩薩的上首。大會圣眾實是無量無邊。當來賢劫要成佛的諸大菩薩都來參加法會了,以后這九百九十六位未來的佛都要弘揚凈土法門。《月燈三昧經》說:“香象菩薩從東方阿閦佛,與那由多(即那由他)菩薩共來問訊釋迦牟尼佛。”那由多應指一萬萬。由此可見,一位正士便與一萬萬菩薩同來,全會圣眾實是無量無邊。香象正士在阿閦佛便是同行菩薩的上首,可證十六正士的勝德大眾同尊。


      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,具足無量行愿,安住一切功德法中。游步十方,行權方便。入佛法藏,究竟彼岸。


      “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”,是說一切圣眾,無論是在家出家,共同遵守修習普賢大士的妙德。從這一句直到本品末后“不可思議”,都是贊嘆上首普賢菩薩和會中一切菩薩的圣德。所以佛就是真語者、實語者,講經種種也是如此。這經典很深,你把它講的不足、講的不夠,或者某人之德很大,你把它說的很小,這是一種謗,叫“減損謗”。如過度的稱揚,也是謗,叫做“增益謗”。佛教不說過分的話,這一切德都是如實而說。“大士”就是菩薩。“普賢之德”上品已經說了,就是十大愿王導歸極樂。十大愿王:⑴禮敬諸佛;⑵稱贊如來;⑶廣修供養;⑷懺悔業障;⑸隨喜功德;⑹請轉法輪;⑺請佛住世;⑻常隨佛學;⑼恒順眾生;⑽普皆回向。


      這個愿王在人最后的時候,一切諸根敗壞,什么都不行了,什么也不能跟著自己了,在這個時候唯有愿王不相舍離。于一切時在前引導,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,就自然生在蓮花之中,蒙阿彌陀佛授記。于是可在不可說不可說的世界,以無量的智慧,隨順著眾生的心念廣作饒益,能夠在煩惱大苦海中救濟眾生(這是普賢大士之德),令其出離,皆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。這個十大愿王第十愿“普皆回向”,表示普賢菩薩名號中的普字;從第一個愿禮敬諸佛到第九愿恒順眾生,顯出普賢這個賢字。永劫勤勞無有疲厭,從禮拜、懺悔,請轉法輪,一直到恒順眾生,十大愿王永無窮盡,成佛后還在度生,顯出普賢之普和普賢之賢。上品中提到《清涼疏》說:“果無不窮曰普,不舍因門曰賢。”窮盡果位的一切圣德,普皆成就。雖然得到無上成就,但不舍在因地所發度眾生的大愿,仍示現菩薩身來救度眾生,所以這是位后的普賢。普賢大士在未來不可窮盡的長劫中,永不間斷的實現他的偈語:“我既往生彼國已,現前成就此大愿……普愿沉溺諸眾生,速往無量光佛剎。”愿一切眾生都到無量光佛剎,這樣普皆回向,正是普賢大士大愿的結晶。阿彌陀佛四十八愿攝一切眾生,正是“普皆回向”的本源——普皆攝受一切眾生往生極樂世界。普賢大士十大愿王是以彌陀愿海作為歸宿,也正和阿彌陀佛四十八愿中的第卅五愿互為表里。卅五愿說:“生我國者,究竟必至一生補處。”當前的彌勒就是一生補處菩薩,他必定要補佛位。所以往生極樂世界的一切眾生,都必定達到一生補處,補佛之位,而且必定成佛。但是也有往生之后不在極樂世界成佛的,愿文說:“除其本愿為眾生故,被宏誓鎧,教化一切有情,皆發信心,修菩提行,行普賢道。”他有本愿為了眾生,要被著宏誓的鎧甲,到無量世界去教化一切有情,勸發信心,都修菩提道,同行普賢大士圣道。這類自愿來到穢土的人,“隨意修習,無不圓滿”。愿中普勸十方修行普賢之道,也即是導歸極樂之道。生極樂后,若度生情切,就被著宏誓做成的鎧甲,再返回此界救度眾生,普勸一切眾生同遵普賢之德,求生凈土。


      為什么只是遵修普賢大士之德,求生極樂?因為只有這一個法能給眾生真實之利,能救眾生的生死之苦。所以善導大師說:“釋迦所以興出世,唯說彌陀本愿海。”這也就是來會一切大眾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的原因。


      “具足無量行愿,安住一切功德法中。”上兩句初贊參加法會諸大士的實德。佛教有權、有實,實屬于本體,權屬于利用。佛說三乘教法,是權巧方便之說。到了《法華》只有一佛乘,全是大白牛車,成佛之法。這就是“開權顯實”,從權把實顯示出來。若上來就說實,大家不能理解,也不能信受,所以必須權說。權說也十分必要、萬分必要,沒有權,大家也無從得到實。但是權畢竟還是權,最后佛是要把實話告訴大家,所以就顯實了。其實權和實都是仁者妄生分別。“無量”者,《攝大乘論釋》說:“不可以譬類得知為無量。”這個數不但無法具體說出來,并且也不可以用譬喻來比擬,就叫做無量。“行愿”,《清涼疏》說:“造修希求,目為行愿。”《觀經》說:“是心是佛。”“作佛”就是“造修”的涵義。“造”就是“一切唯心造”中的“造”字,“修”是修持,所以“造修”是行動。“希求”,“希”是希望,“求”是愿求,所以“希求”是愿望。行動與愿望的結合就叫做“行愿”。“具足”,具是具有,足是充足,所以“具足”是圓滿無缺的意思。一切都有了,不再缺少什么。“愿”,希求出世間叫做愿。所以有愿必滿。一切眾生生極樂世界這就是愿。愿就是四宏誓愿與十大愿王等勝愿。“愿以導行”,有愿才會有行動;“行以滿愿”,有行才能滿己所愿。行動像腳,愿像眼睛,愿來導引你的行動,行動來滿足你的所愿,這兩個是相輔相成的。“具足無量的行愿”,就是說這一切無量無邊殊勝行愿都已具足,圓滿無缺了。


      或有人懷疑:參加法會無量無邊的菩薩,或如位后普賢,成佛后再來;或是等覺,如同賢護;或從初地到十地;或者只是地前三賢(住位、行位、向位)。覺位有天淵之別,豈能各個都有圓滿無量的“行愿”?此問很合情理,但未知凈土是無上圓頓法門,超情離見。《普賢行愿品》說:“是故汝等,聞此愿王,莫生疑念,應當諦受。受已能讀。讀已能誦,誦已能持,乃至書寫,廣為人說。是諸人等,于一念中,所有行愿皆得成就。……能于煩惱大苦海中,拔濟眾生,令其出離,皆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。”這就是說,若人能受持弘揚《普賢行愿品》:“到極樂世界已,即見阿彌陀佛,……于一念中所有行愿皆得成就。”于一念中就可圓滿所有的行愿。一念之間圓滿一切愿,所以往生法門之殊勝難思,是圓中之圓,頓中之頓,只有《華嚴》的道理才能解釋,是一位一切位,一真一切真,一圓一切圓,乃是最圓極頓的妙法。


      《凈土生無生論》說:“一真法界,即眾生本有心性,此之心性,具無量德”、“故眾生本有性體,即諸佛所證法身”、“法界圓融體,作我一念心。故我念佛心,全體是法界”、“而此心性,豎貫三際(過去、未來、現在),橫裹十虛(方),佛法生(眾生)法,正法依法,因法果法,一念圓成”。可見眾生的心本具萬德,即是諸佛法身,也就是法界圓融的妙體,所以佛與眾生、正報(佛菩薩等)依報(國土)、因與果等等一切法,都在我介爾一念心之內,只要一念相應,一切圓滿成就。所以這是無上圓頓之法,如斬一把絲,一斷,一切絲都斷。又如染物,一成,則染缸中的所有東西都已染成。是“一成一切成”,一即是多,多就是一。上品中說到文殊大士成為一切諸佛的父母,只因“了了見佛性”。《凈土生無生論》說:“行者念佛之時,此心便是圓融清凈寶覺。”此心是佛性,也是法身,所以念佛時就是相應時,一切圓滿,絲毫沒有欠缺。只有在圓頓教中才能理解這些,不然就只能像漸教那樣。漸教像登山,也很好,大家也很適應。登山者,上一步就高一步,看得廣一步;再上一步,又高一步、廣一步;但是最后登到山頂所能看到的境界,在半山中你是不能知道的。凈土法門是圓中之圓,頓中之頓,往生極樂世界,面見阿彌陀佛,佛說法一個相應,一念之間所有的行愿都得成就。所以這一切大士,都是到了果位而示現因地的,由于彌陀的善巧方便加持,都能成就超過十地諸圣的一切行愿。


      “安住一切功德法中”,這一句應該與上句連讀,意義才完整。本品開頭這三句,是會中菩薩圣眾不可思議功德的總贊,也是本品的綱。為了明解其中的深意,先把本句逐字注解一下。“安住一切”。《會疏》說:“德成不退,故曰安住。無德不具,故云一切。”“功德法”,指佛果位的無盡功德本體。《仁王經疏》說:“施物名功,歸己曰德。”“物”指眾生。因為我們布施所給的不光是人,放生就是布施給畜生,放焰口就是施鬼、還要救濟地獄眾生。我們把利益能夠傳給其他的一切含靈,這個叫做功。“歸己曰德”,消歸自己的稱為德。所謂讀經種種都要消歸自己,不是只念經文上的那些話,而是要把圣意融化消歸到自己的本心,這個叫做德。“功德法”,《凈影疏》說:“功謂功能,諸行皆有利益之功,故名為功。此功是善行家德,故名功德。……德體名法。”“功”是功效,行善有造福眾生的功效,所以叫做“功”。這個功效使眾生得到真實之利,是你行善的自然結果,所以功效就是善行本有的家德,所以叫做功德。下來四個字更妙,“德體名法”,德的本體就是“法”。“法”者,梵云達磨,又叫“達瑪亞”。達磨通于一切法,無論是大、小、有形、無形、真實、虛妄、是事物、是道理,種種都稱為法。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。法代表一切東西,也代表本體。這是《凈影疏》所指出的“德體名法”。善行必有利生的功效,種種善行、種種功效、種種善行本有的美德,都是事,事相有種種差別,但事相必有同具的體性,那就是法性。所以《凈影疏》說“德體名法”。法性就是有情與無情同具的體性(在有情就稱為佛性),也就是法身。所以“一切功德法”就是諸佛無量微妙功德的本體,也就是法性和法身。在此安然常住,沒有退失,就是“安住一切功德法中”。在種種行善利他的功德事相中,自心仍是寂然安住在萬德本體法性之中,如如不動。自心雖遠離種種差別,一心寂然,可是又“具足無量行愿”。于是這兩句經文的意義更為深刻,就是《金剛經》“無我、無人、無眾生、無壽者(安住一切功德法中),修一切善法(具足無量行愿),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”,也就是寂而常照,照而常寂。大乘佛法種種妙義都在這兩句之中。所以佛法很深,也全在當人,你自己深,所見就深;自己淺,所能領略的就很淺。“當人”,六祖說:“邪人行正法,正法也邪;正人行邪法,邪法也正。”所以“當人”很重要!這兩句是總的,安住于一切如來無盡功德的本體,具足無量大菩薩的行愿,理體事用齊顯,空邊與有邊全離,理不礙事,事不礙理,正顯與會諸大菩薩的圣德。《唯識論》說:“法謂軌持。”法的意思就叫做軌持。軌就是軌范,“可生物解”。說一個東西,你就可以生起一種理解,就叫做能生物解。說“無常”,使人生起無常之解。持就是住持,不舍自相。一切法都有它的自相,各有其相。《會疏》說:“安住者,不動義。德成不退,故曰安住。無德不具,故云一切。”安住就是不動的意思。安住是什么?因為這個德達到了不退。退就變化了。不退就安住。沒有一個德不具足,那就是安住一切。

    本文鏈接:http://www.www9997dd.com/post/285.html

    轉載聲明:本站發布文章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轉載本站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!

    上一篇   下一篇

    相關文章

    請發表您的評論

    丁香婷婷影音先锋5566,麻豆主播精品视频在线观看,中文字幕欧美日韩久久,国产免费午夜高清
  • <nav id="4cemw"><acronym id="4cemw"></acronym></nav>
  • <acronym id="4cemw"><cite id="4cemw"></cite></acronym>
    主站蜘蛛池模板: 精品久久亚洲中文无码| 99热在线精品观看| 99久久免费国产精精品| 香港三级绝色杨贵妃电影| 最近中文字幕视频高清| 女人张腿让男桶免费视频观看| 含羞草影院视频播放|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日韩| 色综合久久91| 最新国产精品精品视频| 国产日韩在线亚洲字幕中文| 久热这里只精品99国产6_99| 国产chinese91在线| 欧美日韩国产三级| 国产精品久久毛片| 乱码卡一卡二卡新区在线| 麻豆影视视频高清在线观看| 日本人69视频jzzij| 国产欧美日韩另类va在线| 久草视频在线网| 超级乱淫视频播放日韩| 成年女人18级毛片毛片免费观看| 又大又粗又长视频| avove尤物| 欧美成人久久久| 国产情侣激情在线视频免费看|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| 精品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| 天天看天天干天天操| 亚洲大尺度无码无码专区| 麻豆天美精东果冻星空| 把女人弄爽大黄a大片片| 国产亚洲欧美在在线人成| 中文字幕免费在线看电影大全| 男人天堂视频网站| 国产精品无码无在线观看| 亚洲AV成人片无码网站| 色综合久久久久综合99| 女人被两根一起进3p在线观看 | 黑人xxxx日本| 收集最新中文国产中文字幕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