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<nav id="4cemw"><acronym id="4cemw"></acronym></nav>
  • <acronym id="4cemw"><cite id="4cemw"></cite></acronym>
    無量壽經

    無量壽經原文,無量壽經白話文

    黃念祖居士《無量壽經講座》39集

    admin    2020-02-22    1660

      所以永明大師說:“建立水月道場,大作夢中佛事?!苯⒌缊觯皇撬兄?;大作佛事,如同夢里空花。我們的真實目的是要醒夢,大作夢中佛事就是為了讓眾生醒夢。這樣就事理無礙、空有雙融,遠離二邊(不落空邊,不落有邊;不落真邊,不落假邊),契合中道。這樣圓修、圓證,就彈指圓成。所以說住真實慧,專志妙土,是大愿之本。從真實之體,才能產生真實的照用、真實之慧;安住于真實慧,才能如實顯示真實之際。寶珠放光,首先照亮寶珠的本體。所以極樂世界的水鳥樹林,一塵一香、一草一木,都是真實智慧、無為法身的流現,無一不是一真法界,無一不是圓明具德,不可思議。又因極樂世界一一是彌陀的大覺真心,果覺妙德。一一又是我等當人自己的妙明真心本具的如來智慧德相。彌陀所顯,乃我本心,是我家珍,非從外得。但是大家在錯覺妄想之中不能顯現,甚至于不敢承認還要反對。所以發心念佛,就是珠子放光,還照珠體,故能廣施真實之利。


      “所修佛國,開廓廣大”?!伴_”就是開放、張開,“廓”是開廣空虛?!伴_廓”就是空廣開闊?!锻摗氛f極樂世界“究竟如虛空,廣大無邊際”,就是“開闊廣大”之意。虛空不可壞、不可燒、不被淹,所以究竟常存?!俺瑒侏毭睢??!斗ㄈA游意》說“妙是精微深遠之稱”(精彩、微妙、深入、久遠);《大日經疏》說:“妙名更無等比,更無過上?!睕]有能比的了,更沒有比它更好的,所以無比無上稱為妙?!稌琛氛f“超勝獨妙者,明非特廣大,其中莊嚴之事,身土依正,皆悉第一無比,超諸佛剎,最為精。故謂超勝。唯此一土,最不思議,故言獨妙?!闭f“超勝獨妙”不僅僅是廣大,而且其中這一切莊嚴之事——佛身、國土、依報、正報,都是第一無比。超諸佛剎,是最為精美,所以叫做“超勝”;唯有極樂這一國土(尤其是凡圣同居土)最不可思議,所以叫做“獨妙”。所以極樂世界最特殊就是凡圣同居土,你去的是凡夫,可凡夫就是阿鞞跋致,阿鞞跋致又是凡夫,十方世界之所無?!稌琛酚至信e七件事,說明極樂世界的超勝獨妙。⑴“謂法報應化,所出本國土故”。極樂乃法身佛、報身佛、應化身佛,三身果佛之土。故超諸應佛之化土也。⑵“佛身光壽超過諸佛故”。佛光無量,壽命無量,光中極尊,佛中之王,超過諸佛。⑶“名號利益,獨出難思故”。彌陀圣號名聞十方,十方諸佛都稱贊,都勸其國眾生念阿彌陀佛,可見彌陀名號“獨出”。十念必生,所以功德難思。⑷“令五乘齊入報土故”。五乘者:㈠人、㈡天、㈢聲聞緣覺、㈣菩薩、㈤如來。還有就是:㈠人、㈡天、㈢聲聞、㈣緣覺、㈤菩薩。這有六種的安排,好在無關宏旨,就是一種習慣,大家明白這個意思就完了。報土乃法身大士之所居,本來五乘是無份的,今令凡夫(人天)、二乘(聲聞、緣覺)、地前菩薩,悉皆圓登報土,故云“獨妙”。因為凡圣同居土跟實報莊嚴土也都是圓融無礙的,生到凡圣同居土,也就是橫生到實報莊嚴土。⑸“二乘、根缺、女人類,頓轉一乘故”。沒有男根、女根,這叫根缺。真正發心往生的人,一登彼土,悉皆具足三十二種大丈夫相,永不退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同乘大白牛車,都是大乘法行人,故曰頓轉一乘故。⑹“往生正因,易修易獲故”。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是往生正因,任何智愚閑忙、男女老幼都容易修,容易得到果;甚至于五逆十惡,臨終時地獄惡相顯現,此時懺悔,持名念佛,仍可往生,所以叫“易修”。真要修,信愿持名,十念必生,所以叫“易獲”。⑺“生后得果,太頓太高故”。往生以后得的果太頓、太高了。所以這個有人不能相信,也是原因之一。五逆十惡臨終十念,就能往生,就是不退,太頓了。帶惑、帶罪業的凡夫,只要橫生到極樂世界凡圣同居土,就是阿鞞跋致,就跟一生補處菩薩相當了,故云太高。而且往生極樂世界就是密宗的即身成佛。這事我問過我的上師,所以我當時問得還都是很關鍵的一些問題。我就問他說:“密宗即身成佛,往生凈土是不是即身成佛呀?”這位上師理論和實修兩方面共同都重視的話,這是西藏第一位,沒有人更能超過。是諾那祖師推薦的,中國漢人不知道。他就反問我一句:“你問的哪個凈土?”我說:“阿彌陀佛極樂凈土。”“哦!那是,那是,那就是即身成就?!彼杂行┤司褪遣话残膬敉?,就是轉著圈的種種找人想學密,不安心。這就是難信之法!你要是學密碰到一個冒牌的老師,就等于你去買的是假藥,吃下去是要命的?!俺瑒侏毭睢?,善導大師說:“四十八愿莊嚴起(極樂世界是四十八愿莊嚴而起的),超諸佛國最為精?!彼越凶觥俺瑒侏毭睢?。


      “建立常然”,最初興起是“建”,最后成立叫做“立”;“常”是常恒;“然”,就是這樣?!敖⒊H弧?,指從初興直到無盡的未來,永遠就是這樣了。“衰”是衰退、衰弱。“變”,改變,變壞。極樂世界建成了之后,永遠不會衰退變壞。日本望西師解釋“常然”說,“常”有三種:⑴本性常(凝然常);⑵不斷常;⑶相續常。⑴本性常是法身,法身無生無滅,本來常??;⑵不斷常是報身,因為報身是從法身所流現,所以也就沒有間斷了;⑶相續常是指應身,應身化現于這個世界,前一個應身剛剛過去,又另現出一個應身,前后相續。又《華嚴演義鈔》云:“自性,即凝然?!敝阜ㄉ?。善導大師《事贊》說“極樂無為涅槃界”,“無衰無變湛然?!?。這就是說極樂世界是法身常。望西師認為極樂世界是法性常(凝然常),沒有衰變。他又設問說:“既是修因感果之土,而亦有始,寧容得言,非因非果,凝然常耶?”他說:這個不是法藏比丘修因而感的果嗎?那它就有開始,有開始就應該有終,怎么能說是凝然常、法性常?他又解答說:“修因感果,是始覺智。無為凝然,則本覺理,始覺究竟,無非本覺。如《釋大衍論》云:‘若得始覺,還同本覺?!勀茏C曰(談到能證之時曰):雖似有始,至所證時,始本不二,本有常住?!彼f,人人皆有本覺理體,我們開始修行是始覺,始覺如果老合乎本覺達到究竟覺,三覺圓滿就是佛??傊加X、究竟覺,都還是本覺。《釋大衍論》講:“若得始覺,還同本覺”,真正覺悟之后,并不是另外有個東西,只是恢復你的本來。所以《心經》講無所得。很多人就是想得禪定、得神通、得智慧,那就是心外取法,只是恢復你本來,本來毫無欠少。所以無所得,才遠離顛倒夢想,究竟涅槃?!暗M凡情,別無圣解”。另外沒有圣解,就是去掉你的凡情。所以談到這個能證的時候,像法藏比丘在那修修修,這得有個開始,我們證道也是如此。“至所證時”,當達到他所證這個境界的時候,始覺跟本覺不是兩個,本有常住。所以眾生是無始有終,佛是有始無終。因為當成佛時,就還同本覺,本覺就是本有常住,所以就沒有終了。這個說得很有意思,在你說有證的時候,好像是有了開始,當你到家——有所證的時候,“言語道斷”,一切言語就沒法表達了,一切都不二,只是本有,本有就是常住,所以極樂世界是“凝然常”。再根據《大乘密嚴經》也說極樂世界是常住不壞的,經文說:“而依密嚴住?!泵車朗谴笕杖鐏淼膰?,就是極樂莊嚴國。經文接著說:“極樂莊嚴國,世尊無量壽?!边@就是說彌陀就是大日如來,密嚴國土就是極樂世界。又說:“密嚴凈土,超諸佛國,如無為性,不同微塵?!薄睹車澜浭琛氛f:“如無為者,密嚴土者,即是諸佛他受用土。于法性土,以悲愿力建立故。此凈土如法性土,離無常過。以是故說,如無為性?!泵車绹辆褪谴笕杖鐏恚ㄒ簿褪前浲臃穑┧@的他受用土,是為他佛受用的報身國土(佛的報身有兩種:一種是自受用身,一種是他受用身。佛的自受用報身菩薩也看不見,他受用報身,菩薩能夠受用。土也有自受用土,他受用土),是從法性上由大慈悲的愿力而建立的。這個凈土跟法性土、常寂光土一樣,沒有無常的過失,不是苦空無常,總有一天要壞?!睹車澜浭琛酚终f:“今此密嚴藏(國土),但于清凈如來藏心之所現,故非微塵成。”經中說:微塵聚為世界,世界散為微塵(現代科學已經證實)。但極樂國土、密嚴國土是如來清凈藏心之所顯現,不是微塵所成,本來不是物質。所謂微塵,不是人們過去認為光線中所照出空間小小的微點,那還是太大了。近代科學家發現微中子,它空間所占的區域等于一個電子的多少億分之一,它可以透若干億公里的鋼板,因為它太小了,彌漫在太空之中。就是宇宙大爆炸之后,出現了大量的微中子,微中子慢慢匯聚為世界??磥碛钪娲蟊ǖ膲毫Σ?,就是佛教所說三災中最大的風災。所以我們很感恩、很幸運,能遇到這樣一個本師。密嚴、極樂都不是微中子這類東西所形成,而是如來清凈妙心的顯現,因此它“建立常然,無衰無變”。


      于無量劫,積植德行。不起貪嗔癡欲諸想,不著色聲香味觸法。但樂憶念過去諸佛,所修善根。行寂靜行,遠離虛妄。依真諦門,植眾德本。不計眾苦,少欲知足。專求白法,惠利群生。志愿無倦,忍力成就。


      本段大意:上一段住真實慧,成就妙土,超勝獨妙,建立常然,是積功累德的總綱。本段開始是積功累德的詳說,第一句就標出法藏大士莊嚴妙土是長期不懈,是經過無量劫的精進修持。于長劫中積累、培植種種具足功德之行,心中不起貪嗔癡三毒,也不貪著色聲等六塵,一心所樂只是憶佛善根,念佛名號,自得心開,入三摩地,斯為第一。同時深入寂滅為樂的無上寂靜、入無余涅槃的妙行,遠離虛妄這個一切惡事的根本。以第一義諦的法門勤修萬德的根本。念佛名號是善中之王,所以同于三世諸佛常修念佛三昧。不去計較種種苦惱的干擾,對于生活沒有貪求,不追求安逸享樂,厭惡名利,少欲知足。于所發誓愿永遠沒有厭倦,堅決剛毅,得成于忍,如同忍辱仙人被歌利王污蔑并節節支解,不起嗔恨。以下分句解釋:


      “積植德行”,積是累積,一點一滴地積聚;植是種植,像種植樹木,多年成林;“德行”是具足功德的行持。這樣積功累德,久經時劫,沒有疲厭?!安黄鹭澿涟V欲諸想”。在自己心中,貪、嗔、癡、欲(色欲、食欲),內心不起了;對于外塵,“色聲香味觸法”,也不貪著。只是喜樂“憶念過去諸佛,所修善根”。一切都放下了,心中所念所憶只是佛,所以這個很精進?!妒桌銍澜浤罘饒A通章》:“憶佛念佛,現前當來,必定見佛?!薄度A嚴經》:十地菩薩,每一地菩薩都不離開念佛。本經〈大教緣起品〉說:“去來現在,佛佛相念。”本經開始也是,阿難看見佛放光,阿難就問:去來現在,佛佛相念,佛現在是念佛了嗎?佛跟佛都相念。


      《觀佛三昧經》說:“爾時會中,即有十方諸大菩薩,其數無量,各說本緣,皆依念佛得?!痹谡f此經的法會中,十方來的菩薩太多太多,不知道有多少。每一位菩薩各個都說自己過去是怎么修成的。當然每人本緣不同,但有一個共同之處,都是由于念佛得道的。于是,“佛告阿難:汝今善持,慎勿忘失。過去、未來、現在三世諸佛,皆說如是念佛三昧。我與十方諸佛及賢劫千佛,從初發心,皆因念佛三昧力故,得一切種智?!币陨稀队^佛三昧經》這段經文實是無上希有的殊勝開示,經義是:世尊告訴阿難尊者,你現在應當好好的記住,千萬不要忘記了。過去、未來、現在三世諸佛,皆說如是念佛三昧。我釋迦牟尼佛同十方諸佛,以及娑婆世界在當前賢劫中的一千佛(世尊是第四佛,彌勒大士當來成佛是第五位,一直排下去,這一大劫里共有一千佛,所以叫做賢劫千佛。從彌勒大士起都是未來佛),所有這些現在與未來的佛最初發心,得到一切種智究竟成就,都是因為念佛三昧的大力。佛佛相念,佛佛道同,十方諸佛、賢劫千佛都是如此。所以法藏比丘也是這樣,但樂憶念過去諸佛,憶念他們所修的善根,憶念諸佛的功德。憶念佛德,于是感恩圖報,要學佛之所行、依佛之所證,憶念不忘,這叫做憶佛。佛所修的善根之中,念佛是諸善中王,最為殊勝,我們要跟佛齊等的話,首先應當學佛,也要持名念佛。名字有萬德,總攝一切善要,具足一切法門,所以在念名字時,只要心也在名字上,也就是憶念了一切佛的功德。


      道綽著的《安樂集》稱為佚書,在中國一度沒有了,連窺基的注解,曇鸞大師的《往生論注》,一共有十多部,現在又回來了。而這又是我們比明朝那些大德又殊勝之處。他說:“或有三昧,但能除貪,不能除嗔癡;或有三昧,但能除嗔,不能除癡貪;或有三昧,但能除癡,不能除貪嗔;或有三昧,但能除現在障,不能除過去、未來一切諸障。若能常修念佛三昧,無論現在、過去、未來一切諸障,悉皆消滅也。”一切的障,當然貪嗔癡都在內,都能除掉。我們現在之所以困難者就是這個“障”,它障礙著你不能好好修,障礙著你不能理解,障礙著你要起退心。障是可怕。而要排除這些障,就是要常修念佛三昧。所以法藏菩薩,于凈心諸行中(內中沒有煩惱愚癡,外面不著色聲香味觸法),首云“但樂憶念諸佛”。


      “行寂靜行,遠離虛妄。依真諦門,植眾德本”。這四句應一口氣讀下去。其中第二句是“遠離虛妄”,虛妄兩個字很壞,不實就是虛,違反了真就是妄,虛假不實叫做“虛妄”。《圓覺經》說:“虛妄浮心,多諸巧見?!碧摷俑拥男挠钟卸喾N巧見,好多心眼,好多花招,好多策略,這樣的人“不能成就圓覺方便”?!赌鶚劷洝酚芯湓捄苌羁蹋骸耙磺袗菏?,虛妄為本?!彼晕覀兘浿兄v三個真實,所貴的是真實,所忌的是虛妄。虛假、浮夸、狂妄,都是妄,一切的惡事都是從虛妄所生。法藏大士積功累德,首先是遠離虛妄,就杜絕了一切惡事的根本。


      “寂靜行”是如來所行的究竟清凈的滅度法,是諸大菩薩趨入無余涅槃的妙行。寂靜幽深,不是言語所能宣說。法藏菩薩住真實慧,遠離一切虛妄,所以行的是寂靜行。寂靜就是無余涅槃。阿羅漢是有余涅槃,除了分段生死(人、動物這種生死沒有了),還有變易生死。四十一個位次:初住、二住、到十住,然后十行、十向、十地,這四十,還有等覺,四十一地。每一地和每一地之間也等于一個生死,所以初地菩薩不知二地菩薩舉足下足之處,佛法很深,初地菩薩對二地菩薩從哪兒舉足哪兒下足他都不知道,因此說是一個生死——變易生死,所以是有余涅槃。佛是無余涅槃?!耙勒嬷B門”?!爸B”是真實不虛的意思。世間、出世間的道理,決定不虛妄的,叫做諦。我們常常說的二諦,就是真諦跟俗諦。大地山河,世俗認為是真實的有,認以為實,為了順世俗迷情建立世諦,也稱俗諦。空,在圣道是真實的,本來無一物,這個虛妄的東西造成障礙了,所以稍微清凈一點就會看見房子、床鋪、自己身體都沒有了。有人又錯誤以為這就很高了,其實非常淺非常淺,是未到定的定、欲界定,不過那就已經感覺到一些空。在圣境中,本來就沒有這些幻相。智慧所見的涅槃,寂靜、真實的理,叫做真諦、勝義諦或第一義諦?!吨嵌日摗氛f:“佛法有二諦,一者世諦,二者第一義諦。為世諦故,說有眾生(是順于世諦來說的)。為第一義諦故,說眾生無所有。”所以《金剛經》說:“我滅度眾生”,這是世諦;“實無一眾生得滅度者。終日度生,終日無度,心佛眾生三無差別”,這是第一義諦?!耙勒嬷B門”,就是依勝義為門(能夠通入到涅槃,所以叫做門),依靠第一諦的門路,來培植眾德的根本。例如《金剛經》說:“無我、無人、無眾生、無壽者,修一切善法”,就是此處的“依真諦門,植眾德本”。修一切善法就是植眾德本。植是種植、培植?!暗卤尽?,“德”是善,“本”是根。在《教行信證》里說:“德本者,如來德號(指佛的名號)。此德號者,一聲稱念(只要念一句),至德成滿(登峰造極的功德就圓滿了),眾禍皆轉(種種災禍都消除轉變了)。”彌陀圣號是十方三世佛號之本。所謂密宗有這個話,千佛萬佛不離阿彌陀佛,所以稱為德本。剛才引證的《觀佛三昧經》說:“十方諸大菩薩皆依念佛得?!庇轴屽饶材岱鸷汀笆街T佛及賢劫千佛,從初發心,皆因念佛三昧力故,得一切種智”,就是證明佛號就是德本。當代眾生念阿彌陀佛,就是植眾德本。發菩提心,老實念佛,就是“依真諦門”,廣植德本。華嚴玄門,一多相即,一就是無量,無量就是一。一句佛號,名具萬德(萬德都在一句佛號里面),名召萬德(在持名中所召喚來的,正是彌陀多生多劫積功累德所圓滿的至德)。蕅益大師說:“一句南無阿彌陀佛,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在五濁惡世,所得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?!逼兴_萬德齊修,證入涅槃,但萬善之中,持名是善中之王,所以直指德本就是持名,因為華嚴境界一真一切真、一成一切成。


      另外,依真諦門,植眾德本,《金剛經》解釋很清楚:無我、無人、無眾生、無壽者,修一切善法。有的人知道修善法,不知道無我、無人、無眾生、無壽者。這里就起了很多煩惱,很多計較,過去廣濟寺里有兩位大居士很有錢,就是要爭,我的供養要賽過你,你的要賽過我;我給廟里做多少幡幢,這大道場不掛我的,他就生氣。如果要說你這個繡的很好,我就請人再繡,要比你這個更好,要蓋過你,用我的。這廟里就很苦惱,今天用你的,明天用他的,交換,這個都是著相。那這個功德就很小了,要無我、無人、無眾生、無壽者,而修一切善法,不是跟人爭勝,我要搶第一。現在有些法師在外國也這樣,他們互相攻擊,攻擊的很多佛教徒就說:我們佛教原來這么著,我們不信佛了。這都是在修善法之中有我、有人,都不究竟。是無我、無人、無眾生、無壽者,修一切善法。


      “不計眾苦,少欲知足”。逼惱身心的叫做苦。常說八苦交煎,這一切苦都不計較了。法藏大士發愿“縱使身止諸苦中,如是愿心永不退”,就是不計較這些苦。“少欲”,《涅槃經》說就是不多求;“知足”,就是雖然少,我也不惱恨?!哆z教經》說:“少欲之人,則無諂曲以求人意(他根本不多求,也用不著去仰人鼻息,阿臾奉承)。亦復不為諸根所牽(也不會為這個舌根想吃,而多欲)。行少欲者,心則坦然(沒有貪求,也就沒有恐怖與憂患)。觸事有余,常無不足(遇見一切事,都覺得有余,沒有覺得缺少什么)。有少欲者,則有涅槃(這句話就份量重!倘若自己的欲望很多,對于世間還有種種貪戀,出離心還欠缺,焉能談到涅槃)。(“知足”)汝等比丘,若欲脫離苦惱,當觀知足。知足之法,即是富樂安隱之處。知足之人,雖臥地上,猶為安樂。不知足者,雖處天堂,亦不稱意。不知足者,雖富而貧(他還覺得不夠,還有比他更富的)。知足之人,雖貧而富?!彼灶佔釉诼?,一簞食、一瓢飲,吃不飽,坐在地上,曲肱而臥(睡覺),樂在其中矣!所以我們能夠接受佛法,就是因為有孔子、老子之教?!斗ㄈA經》說:“是人少欲知足,能修普賢之行。”可見對于“少欲知足”萬萬不可輕視。


      “專求白法”,《大乘義章》說:“善法鮮凈,名之為白?!彼园追ň褪前變舻纳品?。專求善法,白凈離過的法,來利樂群生,惠以眾生真實之利,叫做“惠利群生”?!爸驹笩o倦”,《普賢行愿品》大愿的末后都是“念念相續,無有間斷;身語意業,無有疲厭”?!盁o倦”就是沒有疲厭?!叭塘Τ删汀保叭塘Α笔侵噶戎腥倘瓒鹊牧τ谩7ㄗ熣f忍有三種:⑴安苦忍。對于世間違緣的事,能忍、能受。⑵他不饒益忍。對于別人危害損傷自己,也能忍受。⑶法思惟忍。于法無分別,對于一切法遠離分別,這樣安住,是第三忍。三種都成就,稱為忍力成就。


      《會疏》講了十忍:“忍之為德,持戒苦行所不及。能行忍者,可名為有大力人。忍辱正治嗔恚,通斷三毒?!秾氹吔洝酚谄兴_所修法,各說十法。中說忍法,菩薩有十法,能凈于忍。何等為十?⑴內忍、⑵外忍、⑶法忍、⑷隨佛教忍、⑸無方所忍、⑹修處處忍、⑺非所為忍、⑻不逼惱忍、⑼悲心忍、⑽誓愿忍。⑴內忍。云何名菩薩內忍?菩薩饑渴寒熱(餓苦),憂悲疼痛,身心楚切,能自忍受,不為苦惱。是名內忍。⑵外忍。云何名菩薩外忍?菩薩從他聞惡言罵詈(罵他打他),毀辱誹謗,或毀辱父母兄弟姊妹眷屬、和尚阿阇黎師徒同學,或聞毀佛法僧,有如是種種毀訾,菩薩忍辱,不生嗔恚,是名外忍。⑶云何名菩薩法忍。佛于諸經說微妙義,諸法寂靜,諸法寂滅如涅槃相,不驚不怖(而且很堅決),作是念言:‘我若不解是經,不知是法,終不得菩提?!枪势兴_勤求咨問讀誦。是名法忍。⑷云何名菩薩隨佛教忍。菩薩(若)嗔惱毒心起時,作是思維:‘此身從何而生,從何而滅?從我生者,何者是我?從彼生者,何者是彼?法相如是,從何因緣生?’菩薩作是思惟時,不見所從生;亦不見所緣起;亦不見從我生,亦不見從彼起;亦不見從因緣生。作是思惟(思惟一切不可得),亦不嗔,亦不惱,亦不毒。嗔怒之力,即便減少。是名隨佛教忍。⑸云何名菩薩無方所忍?;蛴幸谷虝儾蝗蹋驎內桃共蝗蹋ò滋炷苋掏砩喜荒苋?,有時晚上能忍白天不能忍);或彼方忍,此方不忍(或者對于這一方面能忍,另一方面不能忍)?;虼朔饺?,彼方不忍?;蛑R邊忍,不知識邊不忍。菩薩不爾。(不管你是善知識、不是善知識)一切時、一切方,常生忍心(對一切都能忍),是名無方所忍。⑹云何名菩薩修處處忍。有人于父母、師長、夫妻、男女、大小、內外如是中生忍。余則不忍(對于其他就不能忍)。菩薩忍者,則不如是。如父母邊生忍,旃陀羅邊生忍。(菩薩忍就一切都生忍)是名修處處忍。⑺云何名菩薩非所為忍。不以事故生忍,不以利故生忍。不以畏故生忍。不以受他恩故生忍。不以相親友故生忍。不以愧赧故生忍(不是有所為忍。有的為了要求事相名利而忍,甚至為求法愿意忍受一切給我的折磨,這都是有所為。有所為就是虛假,虛假是一切惡事之本。要一切無所為而忍,直心是道場,學佛這個很要緊。其實他不明白,這虛假可以騙人,甚至死后可以立傳。但如來悉知悉見。再有閻君你騙不了)。菩薩常修于忍。是名菩薩非所為忍。⑻云何名菩薩不逼惱忍。苦嗔因緣,煩惱未起,不名為忍。若遇嗔因緣時,拳打刀杖,手腳蹴踏,惡口罵詈,于如是中,心不動者,則名為忍(這個是,煩惱不起我能忍。真正打罵上來,我還能忍)。菩薩若有人來起發嗔恚亦忍。不起發嗔恚亦忍。是名菩薩不逼惱忍。⑼云何名菩薩悲心忍。爾時菩薩若作王,若王等,有大功業,為苦眾生而作其主。是苦眾生,若來罵辱觸惱之時,菩薩不以我是主故(我很高貴,若是方丈,或是地方長官,你的下屬看不起你,打罵侮辱你,菩薩不會因低的人來對我不恭敬),而生嗔恨。如是眾生,我當拔濟,常為擁護,云何而得生于嗔惱。是故我今悲心憐愍,不生忿恚。是名菩薩悲心忍。⑽云何名菩薩誓愿忍。菩薩作是念:我先于諸佛前,曾作(發過)獅子吼,發誓愿言,我當成佛,于一切生死淤泥中,為拔諸苦眾生。我今欲拔,不應嗔恚,而惱于彼(我有誓愿要去度眾生,現在我跟他生氣,要去惱害、報復他,這不就違背本誓)。若我不忍,尚不自度,況利眾生等。是名菩薩誓愿忍。”法藏菩薩具足諸忍,而且形成力量,所以叫做“忍力成就”。


      于諸有情,常懷慈忍。和顏愛語,勸諭策進。恭敬三寶,奉事師長,無有虛偽諂曲之心。


      本段大意:對于一切眾生,心中時常懷想的是大慈與安忍。對待別人是和顏悅色,即是經中的“顏色常和”。愛語是四攝法之一,要攝受眾生,要行四攝——布施、愛語、利行、同事,委婉善巧地良言相告?!皠裰I策進”。來勸說促進,幫他開佛知見,悟佛知見?!肮Ь慈龑?,奉事師長”,這是根本。自己是盡未來際,永遠恭敬佛法僧三寶(尤其是在家人,有人說我只恭敬二寶,僧寶我不恭敬,現在和尚都不可敬。這不行,這不如法的,就是要恭敬三寶),尊重奉事師長,為師長服務。在奉侍師長這句經文,自然包括孝順父母,父母正是“長”。自己沒有一點點虛偽諂曲的心,沒有一點虛假、造作、恭維、奉承的心。所以《維摩詰經》說“直心是菩薩道場”。肇公注解說:“直心者,謂質直無諂,此心乃是萬行的根本。”《涅槃經》說:“一切惡事,虛妄為本?!笨梢娰|直無諂是萬行之本,兩相對比,萬分重要。所以學佛不是要寫論文,當佛學家,升座說法,而是要有真實修行,成為軌范,才是大丈夫事。


      莊嚴眾行,軌范具足。觀法如化,三昧常寂。善護口業,不譏他過;善護身業,不失律儀;善護意業,清凈無染。


      這一段是法藏菩薩律己方面,也就是自覺方面的修持。筆者常說,對于自己生活享受、名譽地位的要求是越低越好,對于自身的覺悟則是越高越好。法藏大士要求自己具足福慧莊嚴,徹底覺悟,以身弘道,永作楷模(榜樣),真是萬世模范。


      本段大意是:“莊嚴眾行”,“眾行”,表六度萬行等一切行持;“莊嚴”,《涅槃經》說二種莊嚴,一者智慧,二者福德。所以“莊嚴眾行”,以福智二嚴及其行,就是用福德與智慧來莊嚴自己的六度萬行等一切行。也就是說,所有一切行中包括了福智,都具足了福智。這表示大士的妙行成就。“軌范”,軌是規則,范是模范。由于所行具足福智,所以言教都成軌則,所行所示成為模范,所以說是“軌范具足”?!坝^法如化”,《金剛經》說:“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。”“化”就是幻化?!坝^”,我們常說作觀、觀想,其實“觀”字很深,就是觀自在菩薩的這個“觀”字。離開一切情才叫做“觀”,“觀”就是智慧的一個另外的名字。《大乘義章》說:“粗思明覺,細思名觀?!庇X就是見聞覺知的覺,不是覺悟的覺。在你思想范圍里的那是粗,覺得、覺知;細思叫做觀。觀和想也是這樣,有心的叫做想;離念、無心的才叫做觀。一般所謂觀想都不大容易達到“觀”,只是想想而已。天臺的三止三觀:空、假、中,三諦;三觀:空觀、假觀、中觀,這些都是一種很細很深的觀照。觀和照都是高深的,想就是粗淺的。所以我們也知道五蘊皆空,但不能度一切苦厄,就因為你所理解的都在想的范疇里,對于五蘊皆空是想明白了,不是照見五蘊皆空。若是照見,就度一切苦厄了。所以“觀法如化”就是照見一切諸法都同幻化,都是魔術師變出來的,還有什么可執著呢!“三昧常寂”,“三昧”就是正定,“?!本褪请x開生滅之相的真體,離盡煩惱之相叫做“寂”。由于照見一切都是幻化,在本體之上絕除名相,沒有煩惱,不生不滅,住于常寂甚深三昧。

    本文鏈接:http://www.www9997dd.com/post/263.html

    轉載聲明:本站發布文章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轉載本站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!

    上一篇   下一篇

    相關文章

    請發表您的評論

    丁香婷婷影音先锋5566,麻豆主播精品视频在线观看,中文字幕欧美日韩久久,国产免费午夜高清
  • <nav id="4cemw"><acronym id="4cemw"></acronym></nav>
  • <acronym id="4cemw"><cite id="4cemw"></cite></acronym>
    主站蜘蛛池模板: 热久久天天拍天天拍热久久2018|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蜜月| 97中文字幕在线| 美女张开腿让男人桶的动态图| 欧美三级韩国三级日本三斤| 女人让男人桶app免费大全| 国产成A人亚洲精V品无码性色| 亚洲热线99精品视频| 一本一本久久a久久综合精品蜜桃 一本一本久久a久久综合精品蜜桃 | 日本熟妇色熟妇在线视频播放| 国产成人免费网站app下载| 亚洲欧洲日本在线观看| jizz视频护士| 狼狼综合久久久久综合网| 成年大片免费视频| 国产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|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二区爱AV |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| acg里番全彩| 毛片免费全部免费观看| 国产精品自在拍一区二区不卡| 亚洲人色大成年网站在线观看| 91精品视频网| 福利一区福利二区| 夜夜揉揉日日人人青青| 伊人色综合久久| videosgratis侏儒孕交| 激情爆乳一区二区三区| 国产精品自在线拍国产手青青机版| 亚洲一区精品无码| 野花日本免费观看高清电影8 | 人妻熟妇乱又伦精品视频| 一本色道久久99一综合| 激情爆乳一区二区三区| 国产精品夜夜爽范冰冰|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天堂无码| 91精品视频在线免费观看| 欧日韩在线不卡视频| 国产欧美va欧美va香蕉在线观看| 亚洲免费综合色在线视频| 青草青草伊人精品视频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