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<nav id="4cemw"><acronym id="4cemw"></acronym></nav>
  • <acronym id="4cemw"><cite id="4cemw"></cite></acronym>
    無量壽經

    無量壽經原文,無量壽經白話文

    黃念祖居士《無量壽經講座》56集

    admin    2020-02-22    1996

      “一旦開達明徹”,“一旦”,指突然有這么一個剎那。為什么不說用功多少天、多少年,或者什么過程,就能到達這樣一個境界?要這么說就錯了。因為“無上”,不是一個“行”所能到之處,這是一個行不到處。所以宗門跟教下在這個地方上,教就說如何如何修,宗門就指出是教外別傳,這是一個“行不到處”,是修行達不到的地方。所以“必須除盡有所得心”,把有所得的心除得干干凈凈之后,“方能行至行不到處”,你才能走到那個走不到的地方。既然是個行不到處,故無行程可計(這個行程就說不出來),也就無期限可言(這個程期當然也就不可知了),只有在“無心三昧”之中——這是高峰禪師的話,正當開悟的人證入無心三昧的時候,突然間觸著碰著,就好像一下子碰著開關了,全套自動的生產系統,于是全機就呼嚕都動了。禪宗所謂摸著向上關捩子(就是電門),剎那際相應,就能窮極心源,契入理一心。這是凈土宗的話,也就說明凈土的理一心也達到這樣的高度,破無明了。當然四十一品無明破得有深有淺,徹底破無明就是常寂光了。所以“一旦開達明徹”,就是宗門的大徹大悟這一天。“開”者心開,“達”者了達,“明”就是明明白白。所以《信心銘》說:“洞然明白。”“徹”就是透徹,徹悟。所悟者就是一旦開達明徹,是“自然中自然相”,是自然里面的自然之相。如《首楞嚴經》狂人失頭那個譬喻:“狂人迷失本頭,狂走尋覓,是不自然。一旦狂歇,歇即菩提,本頭宛在,何等自然”。狂人看見別人都長了頭,面孔很好看,自己看不到自己的臉,怎么我沒有這個頭呢?他就以為丟了頭,成天找頭,就稱為狂人。這狂人就說的是我們,有一天忽然間明白了,我的頭就在這兒,不狂了,好了。所以“狂心不歇,歇即菩提”。這個最頓!一歇就是菩提。所以開悟是什么?我的頭就在這兒,本來有頭,何等自然,我這狂心歇了,歇就是菩提。還有古德開悟時說:“原來師姑(比丘尼)是女人做的。”他悟了之后,就悟了這么一句話。這是自然中自然相。因為他破了一切法執。又如:“早知燈是火,成佛已多時。”這也是古德說的。但是改兩個字更好,也是古德說的:“早知燈是火,飯熟已多時。”“成佛”就不如“飯熟”兩個字。我要早知道燈就是火的話,就用它把柴禾點著做飯,飯早就熟了。當然“飯熟”就譬喻的是成佛,都極自然的事情。所以比丘尼就是女人,燈就是火,都是自然中自然之相。還有,沒有悟的人,山是山,水是水,男是男,女是女;初步悟的人,也就是破初關,什么就變了,往往就沒有共同語言了,山不是山,水不是水,男不是男,女不是女;徹悟以后,山還是山,水還是水,男還是男,女還是女。所以高峰禪師的話:“歸來仍是舊時人,不改舊時行履處。”這個是最高了。這個有好多說法,也是禪宗的說法:“歸來仍是舊時人,不是舊時行履處。”這也是悟境。歸來還是那個我,可我的行履之處不是過去了,這也符合實際情況。再說:“歸來不是舊時人,仍是舊時行履處。”也是悟人。回來的這個人不是原來那個人了,吃飯穿衣,還是吃飯穿衣,仍是舊時行履處。所以這兩句都成立,但不如高峰的“歸來仍是舊時人,不改舊時行履處”。這是最高境界。所以,山還是山,水還是水,男還是男,女還是女,一切仍舊,何等自然。這個“仍舊”是多么自然。所以要能知道“深淺”,知道別人的深淺,知道別人話的深淺,這個很不容易。第一個情況,第二個情況,第三個情況,你這里頭分辨得出嗎?再者自然相,即自性本然之實相。所以一切山水、男女、今時、舊時等等,一一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。當相即道,即事而真。一一皆是清凈本然,一一皆是“自然中自然相”。這個自然它就有根本,是“自然之有根本”。“根本”,就是本體,也就是一切諸法的根本自體,本來的本體。《大日經》說:“一身與二身,乃至無量身,同入本體。”本者本心,即本源之自心。又本性,乃固有之性德。所以一切事都是從本體所流現,也都同歸于本體。這就是“一旦開達明徹,自然中自然相,自然之有根本”,自然它有一個本體。自然之有根本,這個“有”字,至關重要。如同狂人有本頭,這是“有”。只是仍舊,何等自然。“決定是有”,不從外得。


      傅大士,就是給梁武帝講經的,揮了一下戒尺就下座了。寶志公告訴他,大士的《金剛經》講完了,他把尺晃了一下就完了。他的《心王銘》說:“水中鹽味,色里膠清,決定是有,不見其形。心王亦爾,身內居停。面門出入,應物隨情。自在無礙,所作皆成。”其中“決定是有”四字,道破諸佛密藏。也就是說人之心王,決定是有,如水中的鹽味,其味確有,但鹽味是什么樣子?長的、方的、圓的、紅的、藍的、白的,都不可得。所以曹山(曹洞宗的祖師)說:“祗要知有便是。無論當煩惱無明之時。”所以這個“有”字,萬不可放過。無論當煩惱無明之時,祗要知有便是。“有”字非常重要!


      “自然之有根本”,可以從兩方面來說:一者,萬象森羅,體性無二。所以千波皆水,一切波,大波、小波、平靜的波、驚濤駭浪的波,都是水;眾器唯金,都是金子所成的。所以水和金,水就是波的本體,金就是一切金器的本體。自然之中,自有本體,此之本體,就是根本。二者,不由造作,一念頓悟,所以說自然。那這頓悟了之后,了知萬法盡在自心,無有一法在自心之外。頓見真如自性。所以了了見,無可見;無可見,了了見。明心見性這個“見”字怎么講?了了見,清清楚楚地看見了;看見什么?無所見,沒有見著什么;無所見,我沒有見著什么;了了見,清清楚楚地看見了。這就好像有點不像話了,正因為它不像話,所以它對了。非思想語言文字分別之所能知、之所能表達,若認為處處都對了,那都沒有說到。就是你認為這個不像話了,想不通的,那倒是對了。這個時候就知道,自心自性就是根本,所以這就知道“自然之有根本”。《凈名經》說:“即時豁然,還得本心。”當時豁然大悟,還得本心。就是自己,就是狂人失頭后沒有丟頭,你并沒有得到一個頭,就是認識了。心也是如此,所以“得本心”者,就是明本心。“豁然”就是“一旦開達明徹”。“還達本心”就是“自然中自然相,自然之有根本”。跟《凈名經》一致。又《菩薩戒經》說:“我本元自性清凈,若識自心見性(識自本心,見自本性),皆成佛道。”足證曹山“祗要知有便是”,這正是佛佛相傳的心印。湛愚老人說:“曹山自比六祖,祗是得此壩柄。”


      “自然光色參回”,“回”者回轉,周流不息,變化不拘。極樂世界實相之體非寂非照,而復常寂常照。寂而常照,故從法身流出報化佛身。從理體出生無量微妙相用。故此自然之根本,自然從事相中顯現出無量妙光、妙色,殊勝的境界之中,顯現出一一光中有種種色,一一色中有種種光,相參相入、相回轉、變化不拘,超逾十方,故云“最勝”。經中常以寶珠喻自心。《觀經》曰:“一一寶珠有八萬四千光。一一光作八萬四千異種金色。一一金色,遍其寶土各作異相。或為金剛臺;或作真珠網;或作雜色云。于十方面,隨意變現,施作佛事。”又曰:“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,一一相中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。一一好中復有八萬四千光明。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,攝取不舍。其光相好,及與化佛,不可具說。”上之經文深顯光明色相微妙難思,隨意變現。光中有色,色又現相。珠網等等妙相,只是一色所顯。又如佛相具好,好中放光,光復現佛,皆極顯參回之意。至于“施作佛事”與攝取十方念佛眾生,正是“最勝”。可見極樂種種依正莊嚴,皆是自然根本之所現。此正是《往生論》所云極樂三種莊嚴,入一法句,一法句者清凈句,即真實智慧無為法身。故此自然之根本,即彼論中之一法句也。


      “郁單成七寶”。這句話很難懂,要查《古譯》才有法懂,“郁單”是北郁單洲,四大部洲之一。北郁單洲的土地都不要耕種,自然出生很多的糧食,衣食不缺,而且人壽一千歲。“郁單成七寶”,本經中采用的是《漢譯》本。《吳譯》本是“郁單之自然,自然成七寶。”如同北郁單州那種情況,自然出生一切東西一樣,極樂世界凈佛國土自然能出。因為北郁單洲自然而然就能生出七寶。“橫攬成萬物”,“橫”指空間,“攬”,撮持、引取之義。指自然于十方虛空中流現萬物。“萬物”者,一切物也。此萬事萬物,皆生于自然之根本。如《首楞嚴經》“元是菩提妙凈明體”。蓋謂萬物悉從大光明藏中自然流出。至于極樂,亦復如是,乃由于彌陀大愿之所成,眾生凈心之所具。故經中“國中萬物,嚴凈光麗,形色殊特,窮微極妙,無能稱量。”正是自然轉變最勝之所顯。


      “光精明俱出”,“光”是光明,“精”是精妙,“明”是明凈,“出”是出現。自心本來具萬德,沒有無明沒有垢污,所以清凈莊嚴,光明微妙,精美潔凈,一切的妙相,就同時并出,故云“光精明俱出,善好殊無比”。經云“光色晃曜,盡極嚴麗”。又云“清凈莊嚴,超逾十方一切世界”。故其善好,十方世界實無能比者。


      “著于無上下,洞達無邊際”,“著”是顯著之意,是顯著于無上下。《會疏》曰:“所證理是平等法,無有高下,故名無上下。豎深橫廣,無有邊際,故名無邊際。是則佛智所照也。著,明也。洞達,證入義也。”據疏意,首句是所證之理體,即如如也。次句是能照之佛智,即如如智也。所謂理體,就是“自然之根本”。所謂佛智,乃洞達從此根本流現出自然相之智慧。體用一如,理智無二,能所雙泯,絕待圓融,言思莫及。“無上下”,指所證理體本來平等。就是“自然之有根本”這個智慧,就顯著了一切平等的實際。所以《金剛經》“是法平等,無有高下”,又《楞嚴經》的觀世音菩薩,“心佛眾生,三無差別”,沒有這些高下、差別之分,就顯著出無上下的本體。“洞達”,洞然通達。“無邊際”,無有窮盡,是心的照用;“無上下”是心之本體;“洞達無邊際”是心之慧用。一個是如如理,一個是如如智。所以《會疏》說:“著”就是“明”。這個明字下得好。明就是明心見性的明。所明了顯著的就是一切平等無上下的本體,就是心。“洞”者,洞然明白,“達”者,識心達本。窮盡心源,洞達智慧,所照的沒有邊際,不可窮盡,這就是“無邊際”。至于《嘉祥疏》曰:“證果,無有行色上下好丑之異。洞達是智。無邊際是真諦境。”疏意所證果覺,無諸差異,是無上下。智契真諦境,故無邊際。與《會疏》同義。至于《凈影疏》又有一說,疏曰:“但能念道,行德顯著,不簡(揀)上下,同得往生。故言‘著于無上下’也。若得生彼,神通洞達,無有邊際,故云‘洞達無邊際’耳。”疏謂上中下三輩皆得往生,故云無上下。極樂人民皆神通無邊,故云無邊際。三說正宜合參。所以一旦開達明徹之后,“自然中自然相,自然之有根本,自然光色參回,轉變最勝”,越變越殊勝,所以出現七寶,出現萬物,光精明都出來,“善好殊無比”。這個善好沒有能相比的,顯明了無上下的本體,平等之本體,實際的本體。這個智慧所通達、所了達、所照的無有窮盡。以上都是極樂世界大士的境界。


      宜各勤精進,努力自求之。必得超絕去,往生無量清凈阿彌陀佛國。橫截于五趣,惡道自閉塞。無極之勝道,易往而無人。其國不逆違,自然所牽隨。捐志若虛空,勤行求道德。可得極長生,壽樂無有極。何為著世事,譊譊憂無常。


      此段以前,所說皆極樂圣眾之功德智慧。此段乃世尊喚醒法會大眾,精勤修習,求生極樂之辭。前所開示,常住真心,人人本有,個個現成,本自清凈,能生萬法。悟則頓契本佛,迷則妄淪生死。于是世尊悲愍,更垂慈論。大眾即知“是心是佛”,當即精進,“是心作佛”。故曰“宜各勤精進”云云。“各”者,不僅當時在會之人,實兼指后世一切能聞此法者,各各皆應依此慈教,信受奉行,念佛往生。正顯“是心作佛”之究竟方便。


      佛勸勉開示在會中的大眾:“宜各勤精進,努力自求之”。大家都要勤奮、要精進,要自己努力去求生凈土,徹證本心,圓滿佛智。經中〈至心精進品〉曰:“人有至心求道,精進不止,會當克果。”所以說“必得超絕去”。經中“自求”之“自”字,至為緊要。經云:“汝自當知”、“汝應自攝”,均與此同旨。《會疏》曰:“欣求在己。己,自心,故云自求。”凈宗雖為他力法門,但行人若不自心精進,斷除疑惑,深生正信,切愿求生,亦決無往生之理。故佛訓勉,“努力自求之”。是心是佛者,性德也。是心作佛者,修德也。修德有功,性德方顯。故努力自求,則“必得超絕去”。“超”者,超脫。“絕”者,滅盡、斷棄。故“超絕”者,指超脫輪回,斷除生死也。《會疏》曰:“一時頓超三界,斷絕曠劫系業,故云超絕,亦絕則超也。”夫圣凡智愚,九品萬類,各各皆得超絕去者,全賴彌陀一乘愿海,六字洪名,從果起修,一生成就,故皆得生“無量清凈阿彌陀佛國”。得往生者,依彌陀本愿加威,不更墮三惡道,故云“惡道自閉塞”。皆登不退,直至成佛,故云“橫截于五趣”,你就橫著截斷于五趣。我們都說六趣,為什么這兒又說五趣呢?因為把修羅打散了。修羅:有天修羅、人修羅、畜修羅、鬼修羅,把他分到這些里去,就剩五趣。“五趣”,三惡趣及人天二趣。因為人天也在修惡,但沒有三惡道那么惡,三惡道是純惡,人天是雜惡。人天跟三惡道比是善道,但是人天要跟極樂世界比,人天也很苦,也稱為惡道,所以惡趣包括人天。“橫截”,就不是次第斷,一下子把五種惡趣的路都斷了。到了極樂世界,更不會因罪業再墮在五種惡趣之中了。連天道也稱為惡趣。別的宗教以升天為究竟的果實,佛教把升天看成是入了惡趣,這就是佛教不同之處,殊勝之處。橫截于五趣,惡道自然就閉塞了,惡道之路不通了。


      “無極之勝道”,到了極樂世界,這是無有極。因為這是漢朝翻譯的,所以有些字句,跟道教的字句是一樣。無極、太極,這是道教的語言,沒有關系,我們可以借用,像無為還是用了,這個沒有局限的。這個殊勝之道,指著凈土法門。“無極”者,《會疏》說:“凡夫生彼,速升果地,故云無極。”以凡夫速登果位,究極方便,不可窮極,稱為無極。《魏譯》作“無窮極”。《凈影疏》說:“昇道無極,彰其所得。得道深廣,故無窮極。”以果位之德深廣難思,故云“無極”。至于《嘉祥疏》則云:“去者既多,故云無窮極。”則以往生之人無量為無極。三疏合參,真顯無極。蓋往生之人,眾多無極;得果之速,方便無極;果地勝德,深廣無極。可見彌陀恩德,究竟無極,故曰“無極之勝道”。


      “易往而無人”,容易去,但是大家信心不夠,去的人很少。《凈影疏》曰:“修因即去,名為易往。無人修因,往生者尟,故曰無人。”“無人”者,是極其少也。從十方世界諸往生者而言,確實無極。可是像咱們娑婆世界來說,要知道地球上有多少生命,一滴水有多少蟲子,但能信愿往生之人,當然始終不斷,時有所聞念佛往生的。但是十一億人口,少得很,因此說“無人”。很容易往生,但是沒有什么人,不是一個都沒有,和一切有生命的眾生來比,這個人,可以忽略不計那么的少。


      “其國不逆違”,極樂世界沒有要拒絕誰去,是“自然所牽隨”。都是自然得果。自然修這個因,就得這個果。又凈影曰:“其國不逆,彰前‘易往’。自然所牽,彰前‘無人’。娑婆眾生,久習蓋纏,自然為之牽縛不去,故彼‘無人’。”疏謂極樂于諸往生者,毫無違逆,故前云“易往”。但娑婆之人,久在煩惱蓋覆纏縛之中,自然受其牽縛,不生厭離,焉能往生,故云“無人”。所以大家應當“捐志若虛空”,“捐”是放棄,把世間的所謂志向都放棄。厭離心切,于世無求。心懷空寂,凈無垢染,心如虛空,故云“捐志若虛空”,亦即萬緣放下。“道德”者,正法名為道。得道而不失,謂為德。“勤行求道德”,要修道,更要得道,亦即一念單提。“可得極長生,壽樂無有極”。世間人無有真長生法,唯有往生,才得長生。所以往生到極樂世界,人人都是壽命無量,無有眾苦,而且都受大乘法樂,永遠沒有退轉。見佛聞法,隨意修習,直至成佛。故云“壽樂無有極”。彼土名為極樂、安樂、安養,彼佛名為無量壽、無量光。勝妙如是,理應欣求。娑婆穢土,實應厭離,何更執著貪戀世間的事情,譊譊而憂無常。“譊譊”就是吵吵鬧鬧,此指爭競喧鬧之態。世人貪戀所有,咸欲常保,而實無常,故以為憂。所以吵吵鬧鬧的,在這無常里頭煩惱憂愁,但是憂愁也無濟于事。這就是世尊面向世間的一切眾生來勸導。


      勸諭策進第三十三


      上品顯極樂殊勝超絕,凈定安樂,令眾欣慕,發愿求生。最后勸說“何為著世事,譊譊憂無常”。所以這一品就是“勸諭策進”。“勸”是勸告大家,“諭”是教育大家,要鞭策大家去進步。“策進”,要促成你的進步。全品都是說娑婆穢惡,眾生障重,三毒熾盛,因惑造業,苦報無盡,沉溺苦海,痛不可言。佛愛眾生都勝于愛子,所以苦口婆心來勸導,止惡行善,精進行道,求生安樂。


      世人共爭不急之務。于此劇惡極苦之中,勤身營務,以自給濟。尊卑、貧富、少長、男女,累念積慮,為心走使。無田憂田,無宅憂宅,眷屬財物,有無同憂。有一少一,思欲齊等。適小具有,又憂非常。水火盜賊,怨家債主,焚漂劫奪,消散磨滅。心慳意固,無能縱舍。命終棄捐,莫誰隨者。貧富同然,憂苦萬端。


      “世人共爭不急之務”,這一句話就把全品的內容都概括了。世上的人都在那兒爭些無關緊要的俗事,爭那不急之務,如夢如幻、如泡如影的東西,拼命咬牙切齒地、竭盡一切精力地在那兒求,世間上就沒有人能免的。對于本身急迫的大事,無人過問。不知無常迅速,生死事大。但貪名利,故憂苦萬端,無有出期。


      “于此劇惡極苦之中”,“劇”就是很甚、很厲害。本經〈濁世惡苦品〉說:“唯此五惡世間,最為劇苦。”只有咱們這五惡世間的人,是最為大苦。又說:“如是五惡五痛五燒,譬如大火,焚燒人身。”惡是因,苦是果。因為殺盜淫妄酒,是為劇惡。世間人所做的就是這一切,所以造惡因感受惡果,將來所受的是五痛,來生所受的是五燒,就像人在大火之中活燒,所以受極苦之報。眾生就在這劇惡極苦之中,“勤身營務”。“營”是經營,“務”,就是事務。要勤勞其身來養活自己,要經營一些事,“以自給濟”。這就是世間人的情況,總的說起來就是如此,都在爭那不急之務,在這種劇惡極苦之中(從因上說,這是非常之惡了),所受苦報如火燒身之極苦,在這當中勤勞其身,就是身體成天在這忙,在那做事,奔這奔那。“以自給濟”,要求能自給自足來解決自己的生活問題,以度此生。“給”是供給,自給自足。“濟”是救度。


      “共爭不急之務”,如《會疏》說:“物有本末,事有緩急。以辦了一大事為急先務。譬如人入大城中,必先覓安下處,而后卻出干事。抵暮昏黑,則有投宿之地。先覓安下處者,修凈土之謂也。抵暮昏黑者,大限到來之謂也。有投宿之地者,生蓮花中,不落惡趣之謂也。然諸人緩于火急之事,走不急之經營。大命將盡,雖悔何益。”意為:“物有本末,事有緩急”,東西有本有末,事情也有緩有急。所以我常說,我們要知道事情都有輕重緩急,哪些事情都須要人做,但要能夠分辨得出輕重緩急,哪個是迫切應該先做的。你把不須要的事先做了,重要的必須要做的事耽誤了,這種人將來必定失敗,不會成功的。所謂“輕重緩急”很重要!譬如:一個人進了一個大城市,所謂第一件事情得找個住處。你不能把東西都帶著扛著去聯系工作,回頭沒地方住也苦惱。這是你的急務,先安頓住宿之處(古代叫下處),等到天黑了,你就有住的地方,不著急了。所以人生的急務就跟這是一樣。先要找下處什么意思呢?把這個事情解決了,就是你要修凈土。到了天黑有地方住,就是大限到來,人早晚有這一天。有個住的地方,就是生在蓮花之中,不會落到三惡道。這個重要不重要?“然諸人緩于火急之事”,世間人對于已經是燃頭之急,頭發都著火了,這樣的事兒,在那從容不過問。而走不急的經營,專干那些無關緊要的事情,把那不重要的事,都看作是最重要的在那忙。而“大命將盡”,有一天命終了,就把自己重要的事情耽誤了,雖然后悔也來不及了。現在我是非常有體會,這個時間就是太快了,就算再給我一個七十八,也只是一剎那,奇快奇快!因為越老就越知道這個快。所以這一段就是對我們的教育,聽經就要如身臨其境,就等于自己參加了當年的大會,就是釋迦牟尼佛在對我們說法,再給我們“勸諭策進”!要這樣才聽的親切,才能夠有觸動,才能有大的震動變化。而世人就不然了,他不知道重要的事,只知道忙生活,所以“勤身營務,以自給濟”,以為這是可以常保的。


      “尊卑、貧富、少長、男女”,指蕓蕓世人之種種類類。世人位高者尊,位低者卑;財多者富,財少者貧;年老者長,年幼者少,種種不同之男男女女,無不同此愚癡貪欲之心,沒有例外,都是“累念積慮,為心走使”。“念”就是心念。就是苦心積慮,憂念重重。所以累念積慮,就是苦心積慮,老在發愁,老在那兒經營考慮,今天多賺,明天能否再多賺一點,如何能夠把對方打敗,超過他、勝過他,把他那個買賣我搶過來。“累念積慮,為心走使”。義寂師曰:“累念于既往,積慮于未至,故云累念積慮。常為欲心所驅役,嘈雜奔波,故云為心走使。”意謂思憶過去是“累念”,憂慮未來名“積慮”。故此心念,無有安時。因心有所欲,身必隨之。所以處心積慮,就是心在那兒想。本來一般人就講,當然是我心里想什么,我就做什么,但是智者就不是這么看。你就成了這個妄心、欲念心的奴隸了,欲望的心想到哪兒,你就奔到哪兒。它要你今天到哪去作惡,你就往那奔走(使是使喚),就為這貪欲的心,為它奔走,給它服務,聽它的使喚,這個叫“為心走使”。所以處處都提醒我們。一般人都覺得我為我的心去工作,正是為了自己,不知道這個不是你自己,所以這一點,我們在這些地方要常常能夠深思。所以“為心走使”,是為欲望,這個心是賊。我們“認賊作子”,它奪了權,讓真心靠邊站了,它在那兒發號施令,你為它奔走,為它服務,它不是你自己,所謂認賊作子,這個是賊。但世人不知道,不管你是尊卑、貧富、男女、老少種種沒有一個例外,成天心里在那兒苦思苦慮,整日身體在那兒奔波勞碌。


      “無田憂田”直至“憂苦萬端”,一大段皆是“累念積慮”之詳演。“田”者田地。“宅”者家宅。“眷屬”者,家屬、親屬、傭仆等。“財物”,家財產業等資生之器物。以上皆所憂之境。無者欲有,思欲得之。但已有者,又懼其無。亦復同憂。欲海難填,患得患失,故云“有無同憂”。所以沒有田的人,就發愁想有田;沒有房子的人,在那兒憂慮想得到房子;以至眷屬財物等等這些東西,時時想有。妙就在這兒,是“有無同憂”,本來是沒有,就發愁想有。但是這個事并沒有完,不是你有了就解決問題不憂了,有了同樣還是憂。就像你已有一個電視機,見街坊有兩個電視機,我就想要。有一個還嫌少一個,“思欲齊等”,就想跟鄰居一樣,我也愿意比他好。而且越比越高,欲望無止境,故永有不如他人之憂也。


      “適小具有”,適者,就是碰巧。等到稍稍有了一些,湊巧運氣不錯(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達到的),有了之后不就解決問題了。“又憂非常”,又在那兒發愁,萬一要沒有了怎么辦?所以“有無同憂”。“非常”者,就是水火盜賊、焚漂劫奪等非常之禍。“水火”,指水火之災。如地震、火山爆發、洪水、龍卷風等等災難。“盜賊”,指搶奪與偷竊之禍。恐怖主義,黑社會。“怨家”,不止這一生,多少生與我結怨之人。“債主”,指我欠債未還之人。以上種種,皆可突生非常之禍。如火能焚燒,水能漂沒,強盜能搶奪,賊能偷竊,怨家報仇,債主索欠。甚至俄頃之間,全非我有,舊日財富,蕩然無余,要碰上水火刀兵這些事,有的東西馬上就“消散磨滅”,化為灰燼了。


      可是“心慳意固”,心是很慳吝。“意固”,很頑固、舍不得。沒有一樣能夠縱舍,“無能縱舍”,給人家,都舍掉,不要了,放棄了。對于這一切,在你有生命的時候就是想要、就是想多,就常常為它害怕,怕它沒有,都是如此。到底怎么樣?人都有個命終,在你命終的時候都得舍,全部都得舍,沒有任何一樣東西,也沒有任何一個人,能跟著你的,所以在命終的時候,一切所愛的眷屬、財寶,都是舍離,“獨去獨來,無能隨往”。“至愛之人”,這感情最好的人,你死我也死、殉情,可以同時死,但是不能同處去。你要到哪里去,是由于你的業力因緣而決定的,不是你的主觀能決定的。這兩個人同時死,死了之后所到的地方,那千差萬別了。所以這一點要知道,有的人就愚蠢,以為這兩個人就這么一塊兒死了,將來一定是在一起了,這個報是千差萬別。你可以自己來選定同時間死,但是所到的去處不由你做主,所以可以同時死,不能同處去。業因不同,果報就不同,那么去處當然各個就不同了。所以“莫誰隨者”,你選定跟他一塊死,所以古時候皇帝讓多少人殉葬,能有這些人給他殉葬,給他服務嗎?當然讓她們殉葬是可以,但要達到他殉葬的目的是不可能的,只是更增加了他的罪業。他不定跑到什么地方去當牛當馬,甚至于入地獄去了。覺得這些人能夠替他分擔,那不可能,所以命終棄捐,就莫誰隨者。“萬般將不去,唯有業隨身”。這種情況是“貧富同然”。都帶不走,你闊人,多也帶不走;窮人少,少也帶不走。同一樣的“憂苦萬端”,這種憂苦是說不能盡,憂苦無盡,所以說是“萬端”。這是下面一段了,在這劇苦之中都是如此不覺悟。


      世間人民,父子、兄弟、夫婦、親屬,當相敬愛,無相憎嫉。有無相通,無得貪惜。言色常和,莫相違戾;或時心諍,有所恚怒。后世轉劇,至成大怨。世間之事,更相患害。雖不臨時,應急想破。


      說世間的人,“父子”當然也包括母子,“兄弟”當然包括姊妹。“敬愛”,指恭敬與慈愛。“夫婦、親屬”,這一些親眷,應當互相恭敬、互相愛重,應當互相照顧、體貼關心,同時還是要恭敬。“無相憎嫉”,“憎嫉”,指憎惡與嫉妒。還有特殊的一點,有的人,對別人成功的事情還不嫉妒,對于自己的親戚要是誰勝過了自己,就特別嫉妒。所以兄弟之中有時候也是如此,誰要勝過了自己,他嫉妒。這就不對。佛告訴我們“當相敬愛”,所以夫婦之間也是應當一個“敬”字很重要,敬才能持之長久,不光是愛。不可以互相有所憎恨、嫉妒,應多互相幫助。“有無相通”,相通指財物,有人有、有人沒有,應該相通。有的人,可以給沒有的人。“無得貪惜”,不要貪戀舍不得,就是要幫助人,所以要布施,能夠讓人家得到利益。“言色常和”,言語和臉色。“色”,俗話說臉色,看著很和氣。親屬之間都應該如此,有無相通,互相幫助,言語、容色都是很和藹。“莫相違戾”,不要彼此抵觸、鬧意見。兇和戾指兇狠,表現出狠毒。


      “或時心諍”,“或時”,指某一個時候。某一個時候心里頭生氣了,彼此之間有所斗爭,于是就恚怒,脾氣上來發怒了,這就表示不和了。“恚怒”,嗔恚忿怒,乃三毒之一。一時脾氣有所發作,造成小恨。在這一生只是一個小的開始,互相爭吵傷害了對方,雖然只是個小事,但冤冤相報,沒有停止的時候。怨憎常會,互相殺害,到了后世愈演愈烈,互相殺害,“后世轉劇,至成大怨”。都是要受報的,而且這個報都是超過他應有的。本來是要賬的,沒有一個不要過分的,所以這個事情不能了就在這兒。因為他很狠毒,絕不會因為你曾經打過我三棍子,我就打回你三棍子要回了賬,他要打你三十棍子才出氣。那么你這二十七棍子就是不應該受的,因此本來是欠債的,就變成債權人了,你又有二十七棍子的債權,將來可以跟他要。等你要的時候,就不是要二十七棍子了,你給他三刀,于是乎你又變成欠賬的了。這就互相越來越厲害……,所以怨家宜解不宜結,就是這個道理。有神通的人看見武則天和那個皇后,皇后因為死的太慘就發了愿,愿我生生世世當貓,要把武則天——老鼠活活咬死。因此就如了她的愿,她就咬死了多少生的武則天老鼠。但是咬多了之后,武則天又變成債權人,她又咬她。所以有人說這倆人還在那老鼠跟貓變個沒完呢。這就是“后世轉劇,至成大怨”。

    本文鏈接:http://www.www9997dd.com/post/246.html

    轉載聲明:本站發布文章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轉載本站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!

    上一篇   下一篇

    相關文章

    請發表您的評論

    丁香婷婷影音先锋5566,麻豆主播精品视频在线观看,中文字幕欧美日韩久久,国产免费午夜高清
  • <nav id="4cemw"><acronym id="4cemw"></acronym></nav>
  • <acronym id="4cemw"><cite id="4cemw"></cite></acronym>
    主站蜘蛛池模板: 人人澡人人澡人人澡|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三区| 人人澡人人透人人爽| а√天堂资源8在线官网在线| 美女被羞羞网站免费下载| 日本dhxxxxxdh14日本| 国产一级片视频| 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| 青青青青久久国产片免费精品| 日韩制服丝袜在线| 国产三级在线观看视小说| 丰满少妇被猛烈进入无码| 老师的圣水女主小说网|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黑人|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| 一级特黄aaa大片在| 男男(h)肉视频网站| 在线观看免费宅男视频| 亚洲日韩国产二区无码| 窝窝午夜色视频国产精品东北| 欧美a在线观看| 国产原创精品视频| 你是我的城池营垒免费观看完整版 | 精品欧美亚洲韩国日本久久| 忘忧草视频www| 国产亚洲午夜精品|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一二区| 黄色录像大片毛片aa| 把数学课代表按在地上c视频| 再深点灬舒服灬太大了添学长| 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| 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入口| 天天做天天摸天天爽天天爱| 亚洲欧美国产精品专区久久| 日本黄色小视频在线观看| 欧美一欧美一区二三区性| 国产女主播喷水视频在线观看 | 久久久久久曰本av免费免费|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影院| 在线观看片免费人成视频播放 | 国产精彩视频在线观看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