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念祖居士《無量壽經(jīng)講座》25集
“何以故”,為什么有這樣大的功德?因為你這一問引出佛的回答,于是“當來諸天人民,一切含靈,皆因汝問而得度脫故”?!爱攣怼保褪菑倪@問以后,未來的;“諸天”,欲界天、色界天、無色界天;“含靈”包括六趣:天、修羅、人、畜生、鬼、地獄,一切含有靈性的,就是眾生。一切的含靈,皆因阿難這一問而度脫生死。因為這一問,問出來凈土法門。
大家要知道,⑴“當來一切含靈”,包括當前的一切眾生,當然包括你我。我們能在一切之外嗎?所以要把自己擺進去。所以你我都依凈土法門得到度脫。⑵皆因問出的凈土法門得到度脫,可見法門無量,我們能依靠來度脫生死,直登彼岸,只有凈土法門。
阿難!如來以無盡大悲,矜哀三界,所以出興于世。光闡道教,欲拯群萌,惠以真實之利。難值難見。如優(yōu)曇花,希有出現(xiàn)。汝今所問,多所饒益。
底下佛又說了:“阿難!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,所以出興于世?!鼻耙烟徇^,《普賢行愿品》說:“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?!敝T佛是以大悲心作為本體,所以“悲心”是極端的重要!密宗是“大悲為根,菩提為因,方便為究竟”。都是從悲心出發(fā)。又說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,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花果?!币么蟊乃ヰ堃姹娚?,才能長成諸佛菩薩的智慧花果?!盁o盡”就是《行愿品》里頭的“無有窮盡”。諸佛菩薩是以無盡的大悲心“矜哀三界”?!榜姘А本褪菓z愍,憐愍三界的一切眾生?!八猿雠d于世”,在人世間出現(xiàn)。佛早已成佛了,就是為了度眾生故?!斗ㄈA》說:“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,出現(xiàn)于世”。大事因緣就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。凈土法門正是佛的知見。佛現(xiàn)世間就是為了“光闡道教,欲拯群萌”。“光”是光大,“闡”是開演,“拯”是救度。“群萌”,萌是發(fā)芽,群萌就是眾生。如來就要光大開演這個正教,來救濟眾生?!稌琛氛f:“漸頓各稱所宜,隨緣皆蒙度脫,故云‘拯群萌’?!狈鹫f法有漸、有頓,都是稱眾生之所宜,隨緣讓他們都能得到度脫。這是解釋拯群萌的意思?!坝好取?,又曰:“‘欲’指釋迦大悲所愿。然此一字,通上下,含二義:一謂‘欲拯群萌’諸佛如來以大悲為體,欲愿未度者令度,未安者令安?!怅U道教’,皆為之也。故通上文。二謂欲‘惠真實之利’。謂如來欲愿眾生入彌陀海故。”“欲”這個字就代表愿、要,也就是表示一個愿——我要來救這一切眾生。所以這個“欲”就是愿。
這兩句話有兩個意思:⑴承上。因為大悲為體,就要度脫一切有情,沒有度的讓他度,已度的還不安的讓他安,所以要光闡道教,就是為了來欲拯群萌。⑵啟下。為要真實拯救群萌,所以要“惠以真實之利”。如來就是普愿一切眾生都能進入彌陀大愿之海。這就是《會疏》說明這個欲字。因為大悲我就是要救度。《甄解》則于上說,結(jié)歸后義說:“諸佛之所以出興于世,欲說彌陀愿力,惠救萬眾生,將為本懷故。”《甄解》就特別著重,諸佛出興于世就是要說彌陀的愿力,來救度眾生,顯示出諸佛的本懷,就是要給眾生徹底的、真實的、長久的、究竟的利益。
“惠以真實之利”。“惠”是施給、恩賜?!罢鎸嵵?,按善導大師的意思,就是指著彌陀誓愿是真實之利。善導大師的偈子說:“如來所以興出世,唯說彌陀本愿海。”十方如來所以出興于世為什么呢?善導大師講的很絕對,“唯說”,只是說彌陀本愿之海。實際上,中國很多大德都是禪宗開悟,但不能像日本大德說話這么大暢本懷,沒有什么委屈。他是遵善導,一直是相承的,一代一代老有人。《甄解》就贊嘆善導這個話:“此今家獨步妙釋,他人所未談也。順此祖釋,以彌陀本愿為真實利,則可以八萬四千法門為光闡道教,其義明矣?!苯窦?,就是日本人稱善導大師的親切稱呼。日德說這是善導大師“獨步妙釋”,只有頂門具眼、古今獨步的善導大師才能有這樣窮盡理體、究竟方便的微妙開示。獨步就是最高的,別人談不到這里?!绊槾俗驷?,以彌陀本愿為真實利”。所以惠以眾生真實之利,就是轉(zhuǎn)達彌陀的本愿,教化眾生。也就可以八萬四千法門作為光闡道教。又《甄解》:“真實之利者,指此名號即是佛智也?!本褪墙虒П娚霃浲哟笫脑负#谑舜笤?,只要持名“十念必生”。至心地念十句必定往生?!墩缃狻氛f:“今真實者,佛智名號。善導所謂法藏因中所成的真實,故言本愿真實,開之則真實五愿,合之一句名號,故知此真實通教行信證。應知‘之利’者,名號之大利。其大利之所究竟,即無上涅槃妙果?!薄罢鎸崱闭?,就是佛智慧的名號。就是善導大師所說的,在因地中法藏就是阿彌陀佛,當時是國王出家了,法名叫做法藏,在這個時候發(fā)了四十八愿,就是法藏在因地中所成的真實。這個所成的真實展開了就是四十八愿里頭的五愿(包括第十八愿),合起來就是一句名號。所以我們常說,“一乘愿海,六字洪名”。一乘大愿之海(一切眾生都成佛,就稱為一乘)、六字洪名——“南無阿彌陀佛”。所以因中所成就的真實之際,開演了這個真實之利,就有這個真實的五愿,把它合起來就是一句名號。這個真實,貫通于“教行信證”。立這個教、修行、所信、所證。所謂“真實之利”就是名號的大利。大利的徹底圓滿,就是無上的涅槃妙果。因為這一句名號的究竟之利,就是無上的涅槃妙果。蕅益大師說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,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在五濁惡世所得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。佛把自己所證的真實法全部授給眾生,只是為了眾生得到真實之利,因為只有這一法才是最真實。
《甄解》又說:“真實之利對權(quán)假方便。故以世法望小乘,小乘真而世法假也。以小乘望權(quán)大乘,權(quán)大乘真而小乘假也。以權(quán)大望實大,實大真而權(quán)大假也。以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等實大乘,望彌陀十九愿,十九真而《法華》《華嚴》假也。何以故?《法華》《華嚴》以往生為經(jīng)益,彼猶不出十九愿故。以十九愿望二十愿,二十愿真而十九愿假也。以二十愿望十八愿,二十假而第十八真也,今真實中之真實,圓頓中之圓頓也。”真實之利對權(quán)假方便。一個是真實之利,一個是權(quán)假之說。所以后來到了佛說《法華》,就告訴阿羅漢這是化城,暫時讓你們在這兒歇一歇,實際是不存在的,你們都要成佛,這是權(quán)假。真實之利和權(quán)假是相對的、不一樣的。所以從世間法看小乘,世間法就是假,你得了諾貝爾獎金,一天到了八寶山,那都是假,什么也帶不去。所以小乘法,證阿羅漢是真實。以小乘來望權(quán)教的大乘,就是世度菩薩,要入世去度眾生。好像舍利佛的前生,到處去修菩薩六度,后來人家跟他化眼睛,他退心了,這是世度菩薩。那權(quán)大乘是真,小乘是假。佛說阿羅漢是焦芽敗種,沒有利他的心,權(quán)大乘肯利他。以權(quán)大乘望實大乘(《華嚴》《法華》),小始終頓圓,以始教、終教望圓頓教來說,始教、終教就是假。終教——《大乘起信論》,人人可以成佛,人人都有如來藏,但必須三大阿僧祗劫。因為他的根器只能聽這個,就是這樣,等佛說《法華》還有五千人退席,聽不下去,不能勉強。《法華》剎那間龍女就成佛。那實教大乘是真,權(quán)大乘是假。以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等實大乘,望彌陀十九愿,十九愿指的《魏譯》本說:“發(fā)菩提心,修諸功德,至心發(fā)愿,欲生我國(發(fā)愿往生極樂世界)。”那十九真而《法華》《華嚴》是假。以十九愿望二十愿,《魏譯》本說:“聞我名號,系念我國,植眾德本,至心回向,欲生我國。”那十九愿假,二十愿是真。以二十愿跟十八愿比,十念必生,二十愿又假,十八愿才真。彌陀大愿以第十八“十念必生”愿為核心,所以這一愿是一切真實里面的真實,圓頓中的圓頓,惠以眾生真實之利。因為這一句阿彌陀佛,是法藏比丘證到圓滿大涅槃之后才出來的,所以這一句名號是佛的萬德之所成,這是佛的果覺。因此念佛就是果覺因心,以念佛來莊嚴自己因地的心,所以是真實之利,最直截了當。
《法華》《華嚴》中國宗一直認為是登峰造極的,日本人說它是權(quán)假,獨贊《無量壽經(jīng)》?!墩缃狻穼τ谝陨系谋容^有個解釋:這是從利益上來比較,說《法華》《華嚴》都是假,只有《無量壽經(jīng)》是真。因為《法華》《華嚴》說有疾速成佛的法,《法華》只是一個龍女而不是大眾,但眾生根器不夠,所以很難看到現(xiàn)生立即解脫的人,成為別時意趣。聞法之后在另外一個時間所達到的境界。法之本體并不須要等待,但是人的根器不一樣,所以讀了《法華》《華嚴》,還是要再來再來,要等待時間,人機劣故?,F(xiàn)在《無量壽經(jīng)》只要相信不疑(這一點很難,此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,能信應當很重視),十個人就十個人往生。目前佛教還是一種衰微的情況,可現(xiàn)在還是往生者不斷,十即十生。而且往生就不退,一直到成佛。所以為什么說《無量壽經(jīng)》重要?當法都滅了,一切經(jīng)都沒有了,最后剩下《無量壽經(jīng)》。到了最后眾生為什么還有智慧能夠來研究《無量壽經(jīng)》呢?《法滅盡經(jīng)》就預先給講了:油燈要滅的時候,放光勝于以前,眾生所謂回光返照,整個佛教的回光返照,也就最后這一百年的因緣,到法將滅的時候,這時眾生有智慧可以接受《無量壽經(jīng)》,所以到最后《無量壽經(jīng)》還可以度眾生,這之后就剩一句佛號了,這個時候會念阿彌陀佛就是法師、就是金剛阿阇黎。而且十地菩薩不離念佛,佛佛還相念,所以凡圣齊等。蓮池大師的《彌陀疏鈔》“齊諸圣于片言。”這一句名號大家就相等了,凡也念,圣也念;沒有開悟,開悟之后還是得念。開悟不求往生,恐怕老兄欠悟在。憨山大師《憨山夢游集》說,開悟之后人都持咒,不肯說,說怕大家執(zhí)著。因此持名法門獨具真實之利,萬修萬人去。
這是我做的一點解釋。本經(jīng)能夠給眾生真實之利的原因,就是因為凈土法門是從“真實之際”所開化顯示,真實之際就是無為法身、諸法實相的究竟處。本經(jīng)有三個真實,阿彌陀佛就住真實慧,勇猛精進,一志(一心)莊嚴凈土。所以極樂妙土,就是從真實之際所開演;彌陀住真實慧而莊嚴這個國土。《往生論》說:“三種(指佛土、佛、菩薩)莊嚴入一法句。一法句者,清凈句。清凈句者,真實智慧無為法身?!彼^真實之際、無為的法身,所流現(xiàn)出極樂國土的三種莊嚴。《彌陀要解》說,凈宗“能說所說、能度所度、能信所信、能愿所愿、能持所持、能生所生、能贊所贊,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”。所以凈土法門,你能說的這個法及所說的內(nèi)容,你在這兒度化大家及你所度的,你能夠信和你所信的內(nèi)容,以及能愿所愿、能持所持、能生所生、能贊所贊,都是實相“正印”所印出來的。
正印的“印”字應重視,印是印章、印鑒,古代公文必須有主管的大印才能生效;近代銀行的提款單,個人印鑒必須相符才能領(lǐng)款??梢娪∈怯∽C。并且蓋印不同于書寫,字是一個一個、一筆一筆、有前有后地寫出來的;蓋印就不同了,印上的全部文字同時顯現(xiàn)。一時頓成,一成一切成,完全表示圓頓之法?,F(xiàn)所說一切都是從實相這個圖章所印出來的,那么所顯現(xiàn)的必然各個都是實相。于是能說所說——能說的人,所說的內(nèi)容;能聽所聽——能聽的人,所聽的內(nèi)容;以及能發(fā)愿往生的人,同所愿往生的國土;能念的心,所念的佛號,這一切一切都是實相正印。
所以“首楞嚴”的涵義是一切事究竟堅固。一切事為什么能究竟堅固?就因為沒有一樣不是實相,沒有一樣不是法身,本來沒有一切分別。密宗稱為大圓滿,大圓滿中沒有一件事情不是大圓滿,一句佛號就是大圓滿,就是實相。所以密宗說“聲字皆實相”。耳之所聞是聲,目之所見是色,這不都是六塵嗎?可是禪宗三祖《信心銘》說:“六塵不惡,還同正覺?!彼蚤_口便說:“至道無難,唯嫌揀擇。”試問一切都是實相,閣下怎么揀擇?所以能修的人、所修的法都是實相,所念的咒字、所觀的字種也都是實相。可見入到凈土法門,就是入了實相,這就是真實之利。
“難值難見,如優(yōu)曇花,希有出現(xiàn)”。“值”是會遇;不難遇,難相見?!皟?yōu)曇花”,希有出現(xiàn),很像無花果,葉子像梨,果有拳頭那么大,不開花就結(jié)果,也有時開花,但很難碰見?!赌鶚劷?jīng)》說:“有尊樹王,名優(yōu)曇缽,有實無花(只有果實沒有花)。若金花生者,世乃有佛(如果開了金花,那就會有佛出世)。”優(yōu)曇花很難得出現(xiàn),誰說看見無花果開花了,那是很奇怪的事情?!冻鲫捉?jīng)》:“數(shù)千萬劫,時時乃出。群生見華,謂曰如來將出?!边@個花,多少劫才開一次花,群生看見花就說有佛要出世了,那可是極大的祥瑞。所以佛就打譬喻,佛的難遇難見就像優(yōu)曇花,是“希有出現(xiàn)”。在無佛之世,只結(jié)果不開花。今因阿難之問,開世尊之本懷,顯彌陀之宏愿,乃將此真實之法和盤托出,普利群生,故贊阿難曰:“汝今所問,多所饒益”。
阿難當知!如來正覺,其智難量,無有障礙。能于念頃,住無量億劫。身及諸根,無有增減。所以者何?如來定慧,究暢無極。于一切法,而得最勝自在故。阿難諦聽!善思念之。吾當為汝,分別解說。
“阿難當知!如來正覺,其智難量,無有障礙”。佛喚阿難,并說:你要曉得,如來的正覺智慧是難以測量,一切通達,沒有障礙?!罢X”,《凈影疏》說:“如來正覺,總舉佛智?!贝酥敲罱^,不是凡情所能稱量測度。《甄解》說:“如來正覺者,乘彌陀一如來成正覺故。此應身即本地身也。其智難量。……念佛三昧為所住。住此發(fā)勝妙智故?!贝蠹以诜〞纤姷尼屽饶材岱?,三十二相、八十種好是應化身。報身佛,只有菩薩境界的人才能看得見,太微妙、太廣大。例如上北海塔,就知道一看是個圓的,是誰給你畫了一個圓圈?是你眼睛的視力畫的,因為你的視力只能達到這兒。所以以視力為半徑,就看是一個圓的,再遠還有你看不見了。如果以這種視力看佛的報身,你連一根汗毛也看不著,那個微妙也非你所能見。法身更是一樣?!墩缃狻氛f:應身佛即是本地身,也就是法身佛。因為佛從法身流出報身,從報身流出化身,其本源就是法身。智慧和法身是一體的。所以今天說法之釋迦牟尼即是毗盧遮那法身佛,與彌陀同一法身,也如彌陀常住于念佛三昧。念佛三昧能發(fā)極勝妙的智慧,所以說“其智難量”。因此,非地上菩薩及等覺諸大士(等覺離佛只差一個位子)所能稱量測度的。由于這個勝妙真智照了真如,窮盡法界,故能通達一切法,無有障礙。
“能于念頃,住無量億劫。身及諸根,無有增減”。“念頃”就是一剎那,是一彈指的六十分之一的時間。這么一點時間能夠住無量億劫(我們說這部經(jīng)就是中本《華嚴》),所以就能打破時間,就顯在《華嚴》的十玄里頭?!敖佟笔嵌嚅L的時間?每邊四十里的大石頭,天人幾百年才下來一次,用身上披的輕紗在石頭上輕輕一拂,把這個石頭磨光了,這是一劫?,F(xiàn)在是無量億劫,是極長的時間,釋迦牟尼佛在剎那一念之間,就住這么長的劫,“身及諸根”,身根、眼根、耳根、鼻根、舌根都沒有增減,沒有變化。在一念之間就住了這么長的劫,住這么長的劫只是在一念,正是《華嚴》里頭的十世隔法異成門。晉譯《華嚴》說:“知無量劫是一念,知一念即無量劫?!毖哟偻瑫r,打破了世間的時間概念(近代物理學認為空間、時間、物質(zhì)都是人類的錯覺,也突破了舊時間概念)。一念和無量劫平等平等,所以就超思量了。譬如做夢,做了一個很長的夢,醒了之后說夢事其實就一會兒,所以黃粱夢熟,做了宰相,后來又被人殺了,再叫他起來那已經(jīng)遇難了,這一生的經(jīng)過,結(jié)果就是煮了一頓小米飯的時間。這種事情很多,夢中就可以體會這個,很短的時間可以變得很長。實際上咱們現(xiàn)在就是在做夢,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,咱們沒醒,夢醒了就好了。
“如來定慧,究暢無極”?!岸ā笔嵌U定;“慧”是智慧;“究”是究竟;“暢”是暢通;“無極”是沒有極限,不能窮盡。此處單獨提出“定慧”,因為六度萬行之中,這兩門最為殊勝,如車之兩輪,似鳥之雙翼。永明大師:“定為將,慧為相,能弼(輔助)心王成無上,永作群生證道門,即是古佛菩提樣。”又說:“定慧全功不暫忘,一念頓歸真覺地?!比鐏矶ɑ劬烤雇〞?,無以復加,只因“于一切法,而得最勝自在故”。離開煩惱的束縛,通達諸法,沒有阻礙,叫做“自在”。在《華嚴經(jīng)》有十個自在:⑴命自在。就長壽住世沒有障礙。⑵心自在。有智慧調(diào)服自心入種種三昧,沒有障礙。⑶資具自在。可以出現(xiàn)無量的珍寶來莊嚴世界。⑷業(yè)自在。菩薩能隨種種業(yè),示現(xiàn)受種種果報。⑸受生自在。隨其心念示現(xiàn)受生。⑹解自在。勝解成就(殊勝的信解行證的解),能夠示現(xiàn)種種的身相,演說妙法。⑺愿自在。菩薩可以隨愿在一切國土示現(xiàn)成佛。⑻神力自在。神通威力,廣大難量,隨意變化。⑼法自在。菩薩得大辯才,于諸法之中演說無邊法門。⑽智自在。智慧具足,能在一念之中顯現(xiàn)如來的十力無畏,成等正覺。以上十種自在,第十種自在是根本,是究竟。這十種自在都已經(jīng)圓攝在里頭,就如《法華經(jīng)》所說:“我為法王,于法自在。”這是釋迦牟尼佛自己說,佛就是真實。這是最勝自在。由于最勝自在,所以如來定慧究暢無極,在一切法中都得到最勝自在。“阿難諦聽”,阿難你好好聽?!吧扑寄钪?,要深入善巧去思念?!拔岙敒槿攴謩e解說”。
別序又叫做發(fā)起序,發(fā)起本經(jīng)的正文。序主要是為了證信,前兩品六成就是證信,在發(fā)起序里又有五番證信。第一、放光現(xiàn)瑞,前所未有。第二、阿難就知必因佛佛相念。阿難請問有兩個涵義:⑴阿難見佛放希有之光,必是住奇特之法,導師之行,最勝之道。而且知道這個道、這個法就是“佛佛相念”。⑵阿難能問這種妙義,就表示阿難也是德遵普賢、從果向因的大菩薩,這不是凡小所能問得到的。會中菩薩無量無邊,而且有二萬的四眾弟子,都來敬聽凈土法門,佛來演說圓音,今正是時,大家歡喜,都很契機。第三、佛贊嘆說當來一切含靈皆以汝問而得度脫。第四、佛告訴阿難,佛之所以出興于世,就是為了給眾生真實之利,真實之利就是下面要說的彌陀愿海、彌陀名號、念佛往生。第五、宣說佛的定慧究暢無極,一剎那與無量劫平等,于一切法最勝自在。以上是五番證信,因為凈宗妙法與如來圣智都不是等覺菩薩所能知,唯佛與佛乃能究竟。一乘愿海六字洪名的真實功德,都不是凡夫所能夢見,所以佛只有宣說自身不可思議的定慧妙用,勸后世學人對佛所說的微妙信愿持名法門,雖不能解,但應當仰信,歡喜尊重,依教奉行。久久修習,就會一天比一天明白。
序分中介紹了真實之際與真實之利,這和蓮池大師《彌陀疏鈔》開頭的兩段話一致。《彌陀疏鈔》:⑴“靈明洞徹,湛寂常恒;非濁非清,無背無向。大哉真體,不可得而思議者,其唯自性歟!”所以我們開化顯示真實之際,真實的究竟之處,就是自性,就是這個靈明洞徹、湛寂常恒的大哉真體。這正是本經(jīng)真實之際。⑵本來是沒有濁、沒有清,沒有背、沒有向,但是眾生已經(jīng)濁了、背了,背覺合塵,所以澄一澄?!俺螡岫濉?,把濁的東西澄清了;“返背為向”,把背覺變成向覺?!霸饺笥谝荒睢?,三大阿僧祗劫的修行才能成佛,這是終教所堅持的,但是一念可以超過,一句名號可以成就無上果覺,并且“齊諸圣于片言”,文殊、普賢、觀音、勢至這些圣人,所謂片言,你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,平等平等。“至哉妙用,亦不可得而思議者,其唯《佛說阿彌陀經(jīng)》歟!”《阿彌陀經(jīng)》和《無量壽經(jīng)》是一部經(jīng),有稱《阿彌陀經(jīng)》為小本,《無量壽經(jīng)》為大本;有稱《阿彌陀經(jīng)》為小經(jīng),《無量壽經(jīng)》為大經(jīng)。所以《阿彌陀經(jīng)》的宗是“信愿持名”,《無量壽經(jīng)》是“發(fā)菩提心,一向?qū)D睢薄P旁?,也就是發(fā)菩提心更簡明根本的內(nèi)容,持名與一向?qū)D钜恢??!叭缡敲罘?,三輩齊收”,上輩、中輩、下輩?!八炝罘卜颉?,甚至于下劣的凡夫,“頓同補處”。頓然間同于補處菩薩,一往生就再無退轉(zhuǎn)。所以“大哉妙用,不可思議”,即真實之際本體所產(chǎn)生,能夠發(fā)揮的妙用,也就是說這個妙用就在于持名念佛。剎那一念的功效,可比三大阿僧祗劫的修行,一句佛號頓然位齊觀音、勢至諸大菩薩。大哉不可思議的妙用,正顯眾生所得的真實之利。兩經(jīng)同一旨。這樣的妙用,在一念之間超越了三大阿僧祗劫。你念一句佛號,無有雜染,你就跟諸圣平等。這就是諸佛出世惠以眾生的真實之利,我們幸而得聞,這實在是“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也”!
法藏因地第四
從經(jīng)中第四品至第十品,詳陳彌陀因地,見佛聞法,初發(fā)大心,五劫精勤,結(jié)得大愿。一乘愿海,六字洪名,三根普被,萬類齊收,積功累德,住真實慧,一向?qū)V厩f嚴妙土。于無量劫,積植德行,所發(fā)誓愿圓滿成就。如是內(nèi)容,凈土三經(jīng),唯此獨備,故稱本經(jīng)為凈土第一經(jīng)也。
經(jīng)之正宗分,如人之身體,心臟(血液系統(tǒng))、肺(呼吸系統(tǒng))、胃腸(消化系統(tǒng))都在這里,所以正宗分很重要。本經(jīng)以第四品至四十二品為正宗分。彌陀因行,法藏大愿,極樂依正莊嚴,三輩往生正因,極樂菩薩修持,邊地疑城生因,娑婆穢土惡苦,極樂顯現(xiàn)證信等,皆攝于此。故不但為全經(jīng)之主體,實亦為一部凈宗妙法之綱宗也。
本經(jīng)于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之因地修行、殊勝誓愿等等無邊妙法行,陳述詳盡,廣于余經(jīng),所含內(nèi)容,即彌陀因地發(fā)愿,與大愿圓滿之經(jīng)過。經(jīng)中首云,過去無量不可思議無央數(shù)劫。此表過去之時極為久遠。此時彌陀為世饒王,遇佛出家學道,法名法藏,發(fā)起宏深誓愿,故知彌陀因地發(fā)心修行,為時實難稱計。但更應知彌陀發(fā)愿之時,已非凡夫,古德多稱此時已是地上菩薩,如是則彌陀最初發(fā)心之時,更遠于此也。是故凈宗學人于此應生凈信,彌感佛恩。蓋此極樂依正及持名妙法,乃彌陀無量無數(shù)不可思議劫,精勤修習之妙果。今則以此果覺,作我因心,此恩此德,匪言可喻。再者彌陀因地久證法身,故此一乘愿王、六字洪名、極樂依正種種莊嚴,甚至一毛一塵,無非彌陀無為法身、真實智慧之所流現(xiàn)。一一皆超情離見,一一皆是實相正印之所印,一一皆是開化顯示真實之際,一一皆惠以眾生真實之利。故此法門,不可思議。
佛告阿難:過去無量不可思議無央數(shù)劫,有佛出世,名世間自在王如來,應供、等正覺、明行足、善逝、世間解、無上士、調(diào)御丈夫、天人師、佛世尊,在世教授四十二劫,時為諸天,及世人民,說經(jīng)講道。
“佛告阿難”,世尊開始回答阿難的提問。“過去無量不可思議無央數(shù)劫,有佛出世”。“無央數(shù)”者,就是無盡數(shù),上面又加上無量不可思議,那更是說不清那么多的過去劫中。有個佛出世,名字叫做“世間自在王如來”。佛是通號,世間自在王是別號,古佛獨有的號。世間自在者,常在世間而不為世間所拘礙。如“佛照世間相,常住自寂滅”,是世間自在之義。又《甄解》說:“以世間配般若,自在即解脫義,王是法身。三一相即,不縱不橫,名世自在王。”《甄解》用涅槃三德解釋佛名:“世間”,有智慧才能通達世間,這是般若德。“自在”,煩惱束縛就不自在,自在就得到解脫,這是解脫德。“王”,代表法身德,一切皆從法身所流現(xiàn),又一一還歸于法身。世自在王圓攝三德,所以就是“三一相即”,一即是三、三即是一,涅槃三德如“∴”字三點,不縱不橫,表涅槃真身,常樂我凈之無上妙德。
本文鏈接:http://www.www9997dd.com/post/277.html
轉(zhuǎn)載聲明:本站發(fā)布文章及版權(quán)歸原作者所有,轉(zhuǎn)載本站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!
相關(guān)文章
- 黃念祖居士《無量壽經(jīng)講座》前言
- 黃念祖居士《無量壽經(jīng)講座》01集
- 黃念祖居士《無量壽經(jīng)講座》02集
- 黃念祖居士《無量壽經(jīng)講座》03集
- 黃念祖居士《無量壽經(jīng)講座》04集
- 黃念祖居士《無量壽經(jīng)講座》05集
- 黃念祖居士《無量壽經(jīng)講座》06集
- 黃念祖居士《無量壽經(jīng)講座》07集
- 黃念祖居士《無量壽經(jīng)講座》08集
- 黃念祖居士《無量壽經(jīng)講座》09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