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念祖居士《無量壽經講座》53集
㈣正業,以無漏智,都是無漏,所以到了“正”字就不是有漏。漏就是見惑、思惑。在見惑、思惑之中就是有漏,離開見惑、思惑就是無漏。思惑就是貪、嗔、癡、慢。見惑十種:身見、邊見、邪見、見取、戒取、貪、嗔、癡、慢、疑。這都稱為惑,也就稱為漏,無漏的智慧就離開這些。㈤正命,“以無漏智通除三業中五種邪命”。為了維持生命,有五種是邪命:⑴你要在人間現出種種奇特之相來求利養。所以現在有人說我要得神通,得了神通我來弘法。這都是不對的。⑵自說功德求利養。自己說我有什么功德、功能。⑶學占卜。像算卦、看風水、無所不能,這都是違反佛法的。也就是大家水平還是低,如果水平高一點,上當的人也就少一點,大家不明白。醫卜星相,比丘是守戒的。⑷高聲。故現威勢,來要求人家進供來求利養。⑸說所得的利。在臺灣時就說我在美國多少人供養我什么……;到了美國就說我在臺灣多少人供養我什么……,號召大家來供養。這都是所謂邪命。所以正行八圣道沒有這些。㈥正精進,以無漏智來勤行精進,趨涅槃。㈦正念,以無漏智于應念正道法及助道法,心不動失。㈧正定。以無漏智相應,正住于理(理是本體,正住在本體),決定不移。正是什么?因為不偏、不邪,所以叫做正;能夠達到涅槃,所以稱為道。
《華嚴離世間品》說:八正道都是菩薩道,不過小乘也修這個法。他說,正見就離開一切邪見。正思惟就舍一切分別心,隨順一切智,乃至到正定,就是善入菩薩不思議解脫門。七覺支、八正道等卅七道品,雖屬小乘法,但很深玄不限于小乘,所以跟大乘是相通的。如《智度論》云:“三十七品無所不攝,即無量道品,亦在其中。”《凈名》云:“道品是法身因。”又《涅槃》云:“若人能觀八正道,即見佛性,名得醍醐。”所以《彌陀疏鈔》說:“道品是一,觀智大小,固無定也。”就說道品是一,但是觀的智慧有大有小,因此這個也就不定了。
“修行五眼”。佛有五眼:肉眼、天眼、法眼、慧眼、佛眼,菩薩志求佛德。佛德無量,故略舉五眼,以概其余。此之五眼,“照真達俗”。能夠見到真空,及如來藏中不空實性,所以是“照真”。復能見無數世界之色,于彼中眾生根性及死此生彼之事,所以叫“達俗”。因為能夠照真,所以自覺能夠圓滿,達到究竟;以達俗故,就能夠知道世間種種的根機、種種的病,來隨機設教,度生無量。今此凈土一法,正是照真達俗之極至。所以《無量壽經》的好處,就是“照真達俗”這四個字,不但照真,而且達俗。“照真”顯真諦,“達俗”明俗諦,肉眼能夠達俗,天眼也是達俗;雙舉是中諦。三諦圓融,不可思議。因為“照真”,所以“如實”,都是真實——真實之際,真實之慧。你“達俗”,才能普度,普惠真實之利,萬類齊收,究竟度脫。“照真達俗”就是凈土宗最主要的內容。
一、肉眼,就是人間肉身長的眼。能見現前一切色相,這“肉眼簡擇”。
二、天眼,是天道所得的眼。《大智度論》說:“天眼所見,自地及下地六道中眾生諸物,若近若遠,若粗若細諸色,莫不能照。”天眼能看到自地,就是他天界與下地,屬于他下地的眼睛都能看得見,種種人和東西,是近是遠,是粗是細,種種色相。不一定是顏色,這個色就是形象,都能夠明了、照見。又《凈影疏》說:“一切禪定,名為天住。依禪得眼,故名天眼。能見眾生死此生彼。”這個禪定是,一禪天、二禪天、三禪天、四禪天。所以進入到某禪,就達到某天的境界。禪定就名為天住。天就有天眼,依禪定得到眼,這就叫做天眼了。能夠看見眾生從哪兒生至哪兒死,從此世界到彼世界,從人變成狗,又變成老鼠,這些都知道。天眼實具以上兩義:一者從報得,一者從修得。《凈影》所云,是指修得者。生到色界諸天自然生得這個天眼,屬于報得。就像大家現在說天上有七公主,她一生下來就有天眼,何曾修?這屬于報得。也有很多人一生下來,就帶一些神通的;有的人不但能看見,而且眼睛放光,夜里可以看書;有的神通能知道很多事情,這都屬于報得,前世帶來的,不是修成的。所以天眼就通達。又“通達”者,《智度論》曰:“肉眼見近不見遠,見前不見后,見外不見內,見晝不見夜,見上不見下。以此礙故求天眼。得是天眼遠近皆見,前后、內外、上下悉皆無礙。”肉眼就是看見近,看不到遠;看見前,看不見后;看見外,外頭看得見,里頭心肺怎么樣?這個不知道。白天能看,夜里沒有光就不能見;天上能看,地底下什么樣看不見。所以要求天眼,天眼就是遠近、前后、上下、內外都能看,沒有障礙。所以叫做“通達”。但是在咱們穢土得到天眼通,眼睛所看超不過三千大千世界。阿羅漢也是如此。極樂世界菩薩的天眼,見十方恒沙世界及眾生的生此死彼、死此生彼,都能看得清清楚楚。
三、法眼。今經說“法眼清凈”,如《三藏法數》說:“法眼者,菩薩為度眾生,以清凈法眼,遍觀一切諸法,能知能行。謂因行是法,得證是道。亦知一切眾生種種方便門,令修令證也。”這八萬四千種法,一切法我都要知道,而且我還要能行,知道該怎么做。又要知道修哪一種法,能夠證哪種道。亦知一切眾生種種的方便門,怎么才能夠讓他學會修這個法,用什么方便讓他能夠修、能夠證,這樣的眼叫做法眼。必須得清凈,沒有染污、沒有垢染、愛著,才能遍知這一切。所以菩薩對一切法能知、能行,能知道種種所行之法與所證之道,還知道種種方便的辦法,來普度眾生,這個叫做“清凈法眼”。
四、慧眼。望西曰:“緣真諦智,能照空(真空)理,故名慧眼。”“見真”,凈影說:能夠見到真空,所以叫做見真。《大智度論》說:“慧眼能見破相空理及見真空。”破相空理,把相破了顯出空來了,這個空理他能見。所以這個見,就不一定是用眼睛看見那個見;以心眼見,也是見。“及見真空”,它不是一個有形象的事情,實際是“了了見無所見,無所見了了見”。所以見空是這樣子,你真正清清楚楚的看見了,可是沒見到什么;你沒見到什么,真的清清楚楚地看見了,這個“見”字要這么體會。又說:“為實相故,求慧眼。得慧眼,不見眾生,盡滅一異相。舍離諸著,不受一切法,智慧自內滅,是名慧眼。”為了實相,你就要求慧眼。得了慧眼,就是平等法,就不見眾生有生有滅、有一有異,離開了一切執著,你就不受一切法。這樣一切都無所謂分別,你也就無所謂簡擇,也就不受一切法。底下一句很重要:“智慧自內滅,是名慧眼。”所以佛法之殊勝,隨時都能流露出來。什么叫慧眼?能見真空,不見一切眾生,不受一切法,而且智慧本身自內就滅。
又《思益經》問:“慧眼為見何法?答言:若有所見,不名慧眼。慧眼,不見有為法,不見無為法。所以者何,有為法皆虛妄分別。無虛妄分別,是名慧眼。無為法空無所有,過諸眼道。是故慧眼,亦不見無為法。”問:慧眼能見什么法呀?答言:“若有所見,不名慧眼”。你要能見到一個什么東西,那不叫做慧眼了。“慧眼,不見有為法,不見無為法”。為什么是這樣?因為有為法都是虛妄分別,我不見這個虛妄,我離開虛妄。“無虛妄分別,是名慧眼”。所以不見有為法,無虛妄分別,才名慧眼。“無為法空無所有”,既然無為,就無所有、就空,“過諸眼道”,不是眼睛所能及的了。所以慧眼亦不見無為法。這兩段關于慧眼的解釋很殊勝。所以黃檗《傳心法要》,那是一部成佛的書。到了最后他就說:“無分別智,如金剛王寶劍。”人就問黃檗:“爭奈有金剛王寶劍在?”所以這一問問的很厲害,你不是還有個金剛王寶劍呢?黃檗答:“劍自斷劍,智自害智。”這個劍,自己斷自己;這個智慧,自己消滅自己;就是這的“智慧自內滅”。要知道“佛經語深”!所謂這些道理,要很深的體會。所以“一句合頭語,萬劫系驢橛”。你和這句話對頭了,就依此來執去做,那這句話就是萬劫系驢的橛子。所以不見一法當情,也是一法不立。那么你念佛,這不是有了一法了?念佛妙就妙在這兒,念即無念。你真誠懇了之后,念本身就無念了。所以一上來,還是有心在那兒念,慢慢的就會自然而然的,有時就會出現暗合道妙的情況,常能暗合道妙決定往生。再高明一點,你常暗合道妙,也就可能明合道妙了,明合道妙就是“帶角虎”了,現世為人師,當來作佛祖。比方說“智慧自內滅”,“金剛王寶劍”,“劍自斷劍,智自害智”,一般人怎么下手?連理解都不容易。但是叫念佛他會,所以阿彌陀佛大恩大德就在這兒。而實際都是一個道理。阿彌陀佛這個法,就是有特殊的方便,這是極深、極玄奧的道理,使愚夫愚婦能夠奉行,也能夠暗合。所以“無住生心”要到地上的菩薩才能做得到,地前的三賢,無住的時候不能生心,生心的時候不能無住。凡夫怎么無住生心?那無住生心是極妙的,或者說有,六祖聽兩次就超過神秀,第一次超過神秀,第二次就是天人師得衣缽。好是好你怎么辦?可是念佛的人,萬緣放下就是無所住,一念單提就是生其心。真正要做到萬緣放下一念單提,就是無住生心,就暗合道妙了。所以巧入,潛通佛智,暗合道妙,巧入無生。一般的修持是正合,明合道妙,正入無生,那難吶!所以這就是方便,能夠普度一切。以上廣引經論以釋“慧眼見真”之旨,內中以《思益經》與《大論》之說最為精妙。蓋了了見,無所見,不見有為,不見無為,方名真見。若有所見就不叫慧眼了。所以“智慧自內滅”,也正是《心經》的“無智亦無得”。它自內就滅了,還有什么叫做智?所以講轉八識成四智是法相,到了深的般若,無智了,也沒有得了,這就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
五、佛眼。如來之眼,名為佛眼,即照了諸法實相之眼。“佛眼具足”,一切眼的功能佛眼都有,稱為“具足”。⑴朝鮮憬興說:“一切種智為體(佛有一切種智),無法不照,故云具足。”⑵中國《法華文句》說:“佛眼圓通,本勝兼劣。四眼入佛眼,皆名佛眼。”“本勝”,佛眼之本,是無上殊勝。但亦兼具劣者,劣就指其余四眼。當然,其余四種比佛眼就是劣了,劣它也兼備,四眼都入了佛眼,這都叫做佛眼了。所以圓人就是法法都圓,小、始、終、頓全成了圓法,無法不圓。到了這兒,一切都成了佛眼了。至于本勝,就是能夠見佛性。所以誰也沒有說過這個話,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。印度那些大德遍參,沒有人說過這個話,一切宗教界也沒有說過。佛性,只有佛提出來,別的宗教提不出來。兼劣者,兼具其余四眼之用,故能照真俗二諦一切法也。本勝兼劣,是指佛眼能夠照真達俗。也有人說佛就不是肉身了,怎么會有肉眼呢?《大智度論》說:“慧眼、法眼、佛眼雖勝,非見眾生法(但不是見眾生的法)。欲見眾生,唯以肉眼。”總而要化度眾生,就現出了有相的佛,所以也兼肉眼。這就是五眼。
“覺了法性”。《凈影疏》曰:“佛眼能見真實如來藏中,不空實性,名了法性。”憬興云:“能與佛一切種智相應,覺了中道第一義,故云覺了法性。”能跟佛的一切種智相應,能夠覺、能夠了,中道第一義諦。中假空,中道,即空即假,第一義諦,勝義諦,所以這個叫做“覺了法性”。又云:“亦見佛性,故云覺法性。”故知佛眼能覺了法性,即《法華文句》所謂之本勝,非余眼所能及也,是顯佛眼之徹。至于具足者,顯佛眼之圓,具足一切眼之用也。
底下設了一問,別的經里,慧眼跟法眼的次序,像《金剛經》,還有一兩種別的經,跟本經不一樣。本經慧眼第四,法眼第三。跟本經一樣的也有,所以有兩種類型。⑴法眼、天眼與肉眼所見的都是俗諦。法眼也見眾生,應該修什么法等等,沒有離開眾生的心念,怎么跟它相合。慧眼始見真諦,見了佛性,見了真空,真就比俗好,所以本經法眼第三,慧眼第四。⑵若論起修之次第,就是你先須要了達真空,然后方能導俗,才能度眾生。所以有的經像《金剛經》,就把慧眼居于前面,就是因為要先見了真空,才能夠度生,因此慧眼在前,法眼在后。如《華嚴演義鈔》說:“為道養生,先修肉眼(要利眾生,先修肉眼)。肉眼見粗,不能見細等,次修天眼。天眼見(種種形)色,未見真境,故修慧眼。慧眼見理,未能見事,故修法眼。法眼未圓(法眼還沒有圓滿),故修佛眼。”所以這種說法跟前說是不一致的。慧眼在前,就是先要見真,然后才能度生。他認為達真方能導俗,這就是另外經典的次序。至于本經就以為真諦超勝于俗諦,所以慧眼作為第四。這個地方沒有什么要決定必須哪一個好,用不著。
本段經文,從“諸佛密藏,究竟明了……覺了法性”,這一段的意思很深刻。首在我們必須要明了佛的密藏,就好像“探水得源”,研究一個問題,找到它的源流、根本。“尋枝得本”,得到了根本,就不愁枝末,枝末是必然會得到的。古云:“得其一,萬事畢,得其本就不愁末。”所謂若能了了常知佛之本體,明白佛的密藏,自然就能調伏諸根,如手握金剛王寶劍(黃檗的話),來者俱斬,佛來斬佛,魔來斬魔,自己也不存,劍自斷劍。就善于調伏,我們身心就和順,“深入正慧”。身心俱調,正慧明了,所以煩惱的余習不斷而斷。而且是志愿無上,隨順如來,依佛之教,行佛所行,故以七覺圣道,成為自己的履踐。佛的五眼,也就成為自己所修習的內容。我們都要“照真達俗”,要明白真,還要了達俗。所以自覺覺他,從容中道,精進不已,也就可以明了本具的佛眼,徹底知道佛性,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。從明了諸佛密藏出發到最后覺了法性,究竟證入如來密藏。所以一切妙德,無不從佛的大智慧海流出;一一妙德,無不又流回到大智慧海的。
辯才總持,自在無礙。善解世間無邊方便。所言誠諦,深入義味。度諸有情,演說正法。無相無為,無縛無脫。無諸分別,遠離顛倒。于所受用,皆無攝取。遍游佛剎,無愛無厭。亦無希求不希求想。亦無彼我違怨之想。何以故?彼諸菩薩,于一切眾生,有大慈悲利益心故。舍離一切執著,成就無量功德。以無礙慧,解法如如。善知集滅音聲方便。不欣世語,樂在正論。
“辯才”就是說法之才,所謂智慧辯才。因為說法很難,總是我們去說就很容易有所偏離。從“辯才總持”至“遠離顛倒”,這一大段是說極樂世界菩薩的慧辯功德。“辯才總持”是《宋譯》,在《魏譯》里稱為“具諸辯才”,所以“辯才總持”可以做兩種解釋:⑴“總持”就是“具諸”之義,表彼土大士具足種種辯才。⑵總持即是陀羅尼,總持一切,就說極樂菩薩得了辯才陀羅尼。得了陀羅尼永遠不會退失。“自在無礙”,所以菩薩的辯才是一切無礙。辯才無礙就是四無礙。《涅槃經》說:“菩薩能如是得四無礙:法無礙、義無礙、辭無礙、樂說無礙。”“法無礙”,對于一切法無有礙,沒有一個地方有抵觸,我說不了了。“義無礙”,義理上無有礙。“辭無礙”,指言說。言語難以表達之境,辭無礙之人,可用譬喻等等來做方便說明。“樂說無礙”,沒有說我疲倦了,我不高興說了,無有疲倦,善為言說。這叫四無礙。極樂大士具足如是種種無礙妙辯,無有障礙,故云“辯才總持,自在無礙”。
“善解世間無邊方便”。上面我們說了知道真、達本,這一切一切是根本智。所以根本智易會,差別智難明,從根本智就要入差別智。所以善解世間無邊方便,這個是差別智,也可以說是權智。要善于知道一切眾生的根性,和他所喜歡的東西,隨他的根器、隨他之所宜,很善巧的跟他說法,這樣才能契他的機。隨其無量無邊的方便,善為說法。“所言誠諦”,所說的話非常誠懇,非常真實,“諦”是真實。因為明了根本智,所以契了實相的理,有真實的智慧。現在又有差別智,知道他的機,可以隨他機而說,所以聽的人就覺得“深入義味”。他又知道意思,又有趣味。有意思就是你有內容;覺得有趣味,就對他的機。說的都是些低級、庸俗,他很有趣味,這不叫說法,叫做綺語。你說的又契理、又契機,又有趣味,又有內容,隨其機宜,普令聞者入于義理,深得法味,皆得度脫,這就是“所言誠諦,深入義味”。所以這樣就能夠“度諸有情”,聞法得益。“演說正法”,因為契理,所說的法都是正法。“正法”,就是真正的道法。《勝曼寶窟》曰:“佛能以正法授與眾生。”如是正法,“無相無為,無縛無脫,無諸分別,遠離顛倒”。所以現在有人還拿練功的心來學佛,希望很快成就,都是有相有為,那不是佛法。“無相”,凈影說:“諸法悉空,名為無相。”“無相與空”和“眼跟目”,雖字不一,意思一樣。因為諸法是空,所以叫做無相。又《涅槃經》說:“涅槃名為無相。以何因緣,名為無相?善男子:無十相故。何等為十:所謂色相、聲相、香相、味相、觸相、生、住、壞相、男相、女相。是名十相。無如是相,故名無相。”密教于有相無相有淺略與深秘之二釋:⑴其淺略者:謂凡夫所見色心之諸法,事相顯了,心前現行,易知易見,謂之有相。諸法之體性,無色無形,不存一相,謂之無相。⑵其深秘者:謂有相者,一切之法,各各之相,分明而住。無相者,一相之中,具一切之相,而一相不留。具一切之相而無一相,故云無相。非是無色無形也。“無為”,沒有因緣造作,所以叫無為。不是靠一些條件,一些有計劃的安排、造作,稱為“無為”。無為也通于無作(第十七品解釋過)。
“無縛無脫”,沒有誰捆住你,也無所謂得解脫。所以禪宗有一公案,有人請教祖師說:“我業障很深,希望得到解脫。”祖師說:“誰捆你了?”聽話的人當下就悟了。“無縛無脫”。世間以無明煩惱叫做縛,以斷惑顯真叫做脫。但不知道無明實性即佛性,本來是一體。法性如水,無明像冰。水就無礙,到哪兒都能適應;冰就有礙,剛強難化,哪兒都不適應。冰跟水現相雖殊,可本體都是氫二氧,沒有兩樣。所以無明之冰,全體就是法性的水,無明與法性沒有分別。既然冰跟水是一樣,所以就沒有什么叫做縛、什么叫做脫。
“無諸分別”,沒有種種分別就是不二,不二就是如。所以妄想就是分別,你再著在上頭就是執著了,就不能證得。法界本來的實際理體,是不二的。《維摩詰經》說不二法門。是平等沒有差別的,所以叫做如。諸法皆如,所以稱為“如如”。《大乘義章》說:“彼此皆如,故曰如如。如非虛妄,故復經中亦名真如。”你也如,我也如,他也如,大家都如,所以就稱為如如。“如非虛妄”,如是實際的本體,不是虛妄,所以就稱之為真如,是真諦。這都是名相,要懂,這是表真實平等、非虛妄之法。《文殊般若經》說:“若信一切法悉是佛法,不生驚怖,亦不疑惑,如是忍者,速得阿耨菩提。”這是簡稱,就是“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”。如果能夠相信一切法都是佛法,《金剛經》有這話:“一切法皆是佛法”。所謂“一切皆成佛”、“一切事究竟堅固”,都是一脈相傳的。所以聽了這個法,不生驚怖,不害怕也不懷疑,如是能夠堅持的,你很快成佛。這就是文殊菩薩給大家授記了。《大寶積經》說:“乃至諸法本性與佛性等,是故諸法皆是佛法。”諸法的本性都跟佛性相等。就好像冰:有各種各樣的冰,但是冰的本性都跟水一樣。現在到了哈爾濱,那冰做成千奇百樣,有的很怕人,有的很漂亮等等,實際就是氫二氧,所以是一如。一如,然而千奇百樣。如果能夠相信一切法皆是佛法,就沒有分別了。所以我們愛憎取舍就是毛病。這樣的話,沒有分別就遠離顛倒了。“遠離顛倒”,如上所說,萬法本際,皆契實相,故無顛倒。顛倒者,如羅什大師注《凈名經》說:“有無見反于法相,名為顛倒。”蓋謂有見與無見,各有所執,皆違諸法平等之相,故名之為顛倒。
從“于所受用”至“不希求想”,表極樂世界菩薩平等游于十方佛國,去供養聽法,知一切皆如,沒有顛倒。對于極樂世界的受用,以及他方世界所得的受用,沒有取著。游于十方凈國,亦無愛樂。于諸十方穢土,也沒有討厭。所以一天我跟人說,你不要把我們要求往生這個愿——欣仰極樂,厭離娑婆,這個“厭”當作討厭講,要當作討厭講就錯了。所以往生之后,有很多人擐大甲胄,還要來,還要永久的來。厭離就是沒有留戀,對于娑婆世界沒有一件事情舍不得的。如果還想再貪著一點,色聲香味觸受,就叫留戀。留戀娑婆不能往生極樂世界。而不是對于這個地方起了一種討厭心,再也不來了,那就不對了,不是這種情執,要平等普度。娑婆世界正是在于要平等普度。要知道我們所遇今生的這些人,不管是好是壞,都結了很深的緣,這些有緣的眾生你不度,你度誰。
“亦無希求不希求想”。《金剛三昧經》說:“入道多途,要不出二種:一理入。二行入。”入道有多種路,但是重要的不出兩種:一種是理入。一種是行入。一種從本體、理,來進入道的門,一種是從實行入。行入有四,其中第三為“無所求行。世人長迷,處處貪求,名之為求。智者悟真,安心無為,萬有皆空,無所希求,是真無求,順道而行,故謂之無所求行。”“世人長迷”,世人就是迷,“處處貪求”,我要求這兒、要求那兒,求名聞、求利養。有的人只知道我求利不好,不知道求名聞,愿意人家都知道我、恭敬我,跟求利、貪財的人是一樣的事情。所以名聞利養,我們要警惕!這名聞還在利養的上頭。所以不貪財是不錯了,但是你還在求名聞,跟那貪財的人沒有多少分別,常于貪求,就叫做求。智者悟到了真諦,就“安心無為”。一切法皆是本來無所有,本來寂滅。何期自性,本來清凈。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。他在這個地方安心,那是真正的安。我們就沒有法子來形容。這種安,超過一切世間,無所為了,還“為”什么!佛的功德智慧都具足了,無所為。萬有皆空,無所希求,是真無求,所以叫做無所求行。所以本段“無希求想”,對于一切佛剎“無愛無厭”,也沒有愛,也沒有討厭,也沒有希求想。無希求想,就是無所求行。可是還有“無不希求想”,就是對于不希求也沒有了。一法不立,才是真正的無求。又“無希求”,是無為;“無不希求”,是不住無為。所以禪宗的話:“有佛處不得住”,有佛的地方,不在那兒呆著。那么無佛處怎么辦?“無佛處疾走過”。所以禪宗就不給留一點點的叫你執著之處。我們凈土宗,先不要求你離相,你執著就執著,先念起來,暗合道妙。不著有為,不住無為,方契中道。你說我就要無為,不要有為,這就是求,就是有愛有厭,愛無為,厭有為。所以智慧是自己能夠排除自己。“不著有為”,我們在著有為。到了無為,也不住在無為上,這才契入中道,就成理入了。先不要去希求,這是行入;到了亦無希求,也無不希求,就從容中道,這就是理入。到了這些地方,就是講極樂世界菩薩的修持,那不是我們的境界。
游于平等,極樂菩薩有大慈悲,愿饒益一切有情,故于一切眾生,不計親疏恩怨,亦無彼我之分,更無違怨之想,人是我非。彼我就是人我。人和人之間好多意見,都是人我是非,都是自己是、對方非。違順,同意我的是順;反之,和我相違,甚至跟我結怨。他就沒有彼我違怨之想,視同一子,平等普度。何以故?因為“彼諸菩薩,于一切眾生,有大慈悲利益心故”。極樂菩薩對于一切眾生有大慈悲、要給大利益之心。
以下數句經文,重明自他兩利與平等說法之德行,因游剎度生均不離說法。但說法不能離自覺,故下云:“舍離一切執著,成就無量功德,以無礙慧,解法如如。”重明自利之行圓滿。此四句以舍離執著為首者,因此實為入道之關鍵。世尊睹明星而徹悟本心,開口第一句便道,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,唯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。故知舍離妄想執著,當下便是如來智慧德相。故經續云“成就無量功德”。“無礙慧”,指圓融通達之佛慧。《大集經》云:“無礙智慧無有邊,善解眾生三世事。”他要“舍離一切執著”,妄想執著他都舍離,已經成就了無量功德。以無礙的智慧,“解法如如”,就是彼此都如。《會疏》的話:“如如是不一不異、不空不有之義,正是中道第一義諦相也。”《凈影疏》說:“解法如如,是其理解。……空同曰如。解知一切萬法皆如,名解如如。”就說明這些大士的理解。“如如”是《楞伽經》所說的五法之一。法性之理體,不二平等,故云如。彼此之法皆如,故云如如。是正智所契之理體。《楞伽經》的五法,就是唯識、法相宗最寶貴的一些東西,“八識二無我,五法三自性”。五法:⑴相,一些現的現象。⑵名,名是名相。⑶分別。有的舊譯,譯成妄想。⑷正智。正智就包括無漏心的妄想,并不完全是智慧,但是里頭有無漏心。既然有時還沒有離開妄想,但是這里也有無漏的氣氛,或者有無漏的成分,這就是正智。真正修行人,在這時就會是這個過程,不然他從妄想怎么能一下子跳到真如,到了如如。那只有禪宗,兩個開撥,迷者眾生,悟就是佛。一下子!妄想頓然斷了,是頓然斷的。其他的方法修,是讓意根枯萎不起作用了。禪宗是嘣!折斷。所以禪乃教外別傳又是一路。因為有了正智,從正智而如如。所以如如就是五法中的一法。又《大乘義章三》曰:“言如如者,是前正智所契之理。諸法體同,故名為如。就一如中,體備沙界恒沙佛法。隨法辯如,如義非一,彼此皆如,故名如如。”綜上兩說,彼此都如,就不一不異,所以他就沒有“彼我違怨之想”了,能平等普度,也就沒有妄想執著了,就能成就一切功德。
“善知集滅音聲方便”者,《會疏》曰:“習(即集)即集諦,意亦兼苦。滅即滅諦,含道之言。因果相涉,故說四諦之教,即音聲方便。”此疏以“集滅”即苦集滅道四諦法中的集滅二諦。所以集諦就包括了苦,滅諦就包括了道。“集滅”兩個字,實際代表了四諦法。又由于因入果海,果徹因源,因果相涉。小大偏圓,同歸一乘法中。故說四諦之教,是即方便而說,就稱為“音聲方便”。又《凈影疏》曰:“善知習(即集)等,是其教解(善知,指對于教理解了)。習善之教,名習音聲。滅惡之教,名滅音聲(音聲作為教言,教里頭的話)。菩薩于此悉能善解,故名善知。于中巧知,故名方便。”所以“善知集滅音聲方便”,就是“善知”四諦教法的內容,和它度生的方便。“不欣世語,樂在正論”,《會疏》曰:“明其離過,謂非世間無益之論等,專樂說出世大乘究竟了義故。”究竟了義第一義諦之言,方名“正論”。極樂菩薩不喜歡世間這些談話,樂在正論。所以我們人平常談話,真是“開口見心”,說不了幾句話,什么水平就知道了。
知一切法,悉皆空寂。生身煩惱,二余俱盡。于三界中平等勤修。究竟一乘,至于彼岸。決斷疑網,證無所得。以方便智,增長了知。從本以來,安住神通。得一乘道。不由他悟。
最后一段,表明極樂菩薩德行圓滿。“知一切法,悉皆空寂”,《維摩詰經》:“諸法究竟無所有,是空義。”《會疏》說:“般若妙慧,證寂滅平等,故云知一切法皆悉寂滅。”般若殊勝的智慧,就能證到一切都寂滅了。所以觀世音菩薩證到生滅滅已,就寂滅現前,證到寂滅了,證到平等了。觀世音是平等,心、佛、眾生三無差別。所以“知一切法,悉皆空寂”。又《萬善同歸集》說:“教所明空,以不可得故,無實性故。是不斷之無。”極樂菩薩以般若妙智,了知一切諸法,皆畢竟無所有,不可得,平等空寂。但應諦知一切皆空,不可得沒有實性,不是斷滅。此空寂是實際理體,不是斷空,是第一義空,乃不斷之無。如是契入寂滅平等,故云“知一切法,悉皆空寂”。“生身煩惱,二余俱盡”。“生身”就指著分段生死的肉身,與變易生死的身。此處指菩薩變易生死之身。“二余”者,生身之苦報與煩惱之殘余。生身是苦果,煩惱是惑因。那這兩種殘余就是余習,這兩種都盡了,叫做“二余俱盡”。所以就是諸法空寂,二余俱盡。如《會疏》曰:“生身者,是苦果依身,正是苦諦。煩惱、見思等惑,正是集諦。‘二余’者,即苦集余殘也。菩薩能斷正使,及以習氣,無有余殘。出過三界,離(斷了)父母生身,有漏果縛悉斷盡,故云‘俱盡’也。”一切有漏的果縛都斷盡了,所以說“二余俱盡”。
本文鏈接:http://www.www9997dd.com/post/249.html
轉載聲明:本站發布文章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轉載本站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!
相關文章
- 黃念祖居士《無量壽經講座》前言
- 黃念祖居士《無量壽經講座》01集
- 黃念祖居士《無量壽經講座》02集
- 黃念祖居士《無量壽經講座》03集
- 黃念祖居士《無量壽經講座》04集
- 黃念祖居士《無量壽經講座》05集
- 黃念祖居士《無量壽經講座》06集
- 黃念祖居士《無量壽經講座》07集
- 黃念祖居士《無量壽經講座》08集
- 黃念祖居士《無量壽經講座》09集